世界名画:《柏林街景》布面油画,德国表现主义经典街景作品
■恩斯特•凯尔希纳[ErnstKirchner]■布面油画121x95cm1913年■现藏于纽约新艺廊
凯尔希纳在1913年至1915年创作了11幅柏林街景的油画作品,这幅《街景》是这一著名系列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艺术家恩斯特•凯尔希纳在1910年首次参观柏林,在随后的第二年便搬迁至柏林长久居住,并加入了吕克艺术家协会。大都市续纷多彩的生活给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刺激体验。从这时起,凯尔希纳的肖像和街景便带有该时代柏林上流社会生活紧张、异样的强烈意味,造型结构更加结实,更加朝气蓬勃,并以类似于立体派的集中空间表面和带角的形状予以表现。通过这些手法他要着力表达的是人及其强大生命力的即刻存在,同时,试图给予画中人更高的含义。街上行人、轻佻的女人、花花公子,在画面上那带电一般的空间里,是如此空虚和冷漠。"大街"这一主题给人以都市生活的动乱和生命游移不定之感,是凯尔希纳的特色。2006年,存于柏林吕克傅物馆中的凯尔希纳1913年经典系列作品中的《柏林街景>以创纪录的3800万美元卖给了纽约新艺廊。
世界名画:《柏林街景》布面油画作者简介
恩斯特•凯尔希纳(1880—1938),德国著名表现派画家,“桥社”创始人之一,生于德国阿沙芬堡。1901年在德累斯顿学习建筑。1903年赴慕尼黑学习绘画。1905年,他与E•黑克尔.F•市莱尔、K•施密特-罗特卢夫一道在德累斯顿成立了“桥社”,号召艺术青年组织起来,共同向顽固的守旧势力争取活动和生存的自由,提倡艺术革新,1911年,桥社成员离开德累斯顿,前往帕林。1915年,凯尔希纳被迫在军队服役,战争的残酷和恶劣的务件使他神经错乱,后一直未能彻底康复。为了躲避日趋激烈的社会、政治矛盾,他于1917年离开怕林到瑞士达沃斯附近定居。1933年,德国法西斯把表现派艺术视为堕落的艺术,不许展览,并取消凯尔希纳1931年被推选担任的柏林普鲁士美术学院院士资格。1937年德国法西斯当局将凯尔希纳的作品列为“禁品",从各美术馆撤走他的639幅画作并予以没收,1938年6月15日,凯尔希纳在瑞士达沃斯附近他的乡间住宅服毒自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米手绘网 » 拼音王国手抄报模板,https://www.xmcdw.com/html/pic-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