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画:《白日梦》,拉斐尔前派的代表作
■罗塞蒂[Gabriele Rossetti]■布面油画159x93cm1880年■现藏于伦敦维多利亚及艾伯特博物馆
《白曰梦》一画以诗一般的笔触传达了艺术家暗藏的凄凉和忧伤。画中颇具神秘感的女主角拥有梦幻般的双眸,眼神里有着掩藏不住的无助和神伤。脖颈修长,面容秀美,右手无力地攀着树枝,左手心躺着一支折下的花叶,应是在读书,眼神却早已游离,整个人沉浸在一种凝思和遐想的状态中,灵魂仿佛已从身处的环境中飘出,充满希望的绿色在这里却成为了悲剧情结的铺垫。罗塞蒂对亡妻无可复加的思念转移到创作中,而形象酷似其妻的珍妮•博尔顿成为了他绘画的蓝本。
罗塞蒂为此赋诗一首:在梦幻之树四面伸展的荫影中/梦直到深秋还会萌生/但没一个梦/能像女性的白曰梦那样从心灵升华/看哪!天空的深邃比不上她的目光/她梦着,梦着/直到在她遗忘了的书上/落下了她手中忘了的一朵小花。
世界名画:《白日梦》作者简介
罗塞蒂(1828—1882),生于伦敦,成长于书香门第,自小便浸淫在艺术氛围里,对诗歌与文学情有独钟。1847年《中选的贵族小姐》一诗便显露出他对浪漫主义的憧憬,很久以后,他又根据这首诗创作了《阳光港》(约1875—1879)。他首先跟萨斯学习绘画,后进入皇家美院深造。1848年,罗塞蒂和马道克斯•布朗创立了一个拉斐尔前派兄弟会这个画派的活动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是对于19世纪的英国绘画史及方向带来了很大影响当然亦影响了欧洲的画坛,19世纪末抬头的象征主义,可以说深受拉斐尔前派的影响。1849年第一届展览会展出的《玛利亚的少年时代》,直到今天都被认为是出色地体现了拉斐尔前派主张的作品,极为有宫1850年与伊丽莎白•希达尔相识,后在1860年结为伉俪,1862年爱妻去世,罗塞蒂的悲情毫无掩饰地铺陈到大部分的画面中接至在其后每一幅妇女肖像中都流露出他对亡者的怀念之情如《至福的贝阿特丽丝》一画,作品中的情境和升入天堂的亡妻画像交织在一起自那时起,他的画风就变得更为感性,表现出一种抑郁的浪漫主义情调后来,他结识了莫里斯的妻子珍妮•博尔顿,此后这位女子便成为了他的理想女性形象的灵感源泉——《皮亚》(1881)便可视作此类典范罗塞蒂的《普罗塞尔蓓娜》等7幅作品,都以她为馍特儿,以致成为“罗塞蒂式的美”罗塞蒂生命的最后几年是在孤独中度过的,1882年4月9日在肯特郡的伯青顿去世。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米手绘网 » 拼音王国手抄报模板,https://www.xmcdw.com/html/pic-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