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手绘网小米手绘网

清代髡残《苍翠凌天图》名画赏析

髡残《苍翠凌天图》;设色纸本;85cmx40.5cm;南京博物院收藏;中国画名作鉴赏。

髡残(1612〜1692),清画家。本姓刘,出家为僧后名髡残,字介丘,号石溪、白秃、石道人、残道者、电住道人。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与石涛合称“二石”,又与八大山人,弘仁,石涛合称为“清初四画僧”。好游名山大川,后寓南京牛首山幽栖寺,与程正揆交往密切。擅画山水,师法王蒙,喜用干笔皱擦,淡墨渲染,间以淡赭作底,布置繁复,苍浑茂密,意境幽深。善书法,能诗。存世作品有《层岩叠壑图》《卧游图》《苍翠凌天图》等。

 

艺术特色:

此《苍翠凌天图》笔墨沉着,山石树木用浓墨描写,先以湿笔淡墨而后以干笔深墨层层皴檫,苍茫浑厚,似有元人王蒙的面貌。又以赭色勾染,凝炼圆浑、简洁空灵,焦墨点苔,远山峰顶,以少许花青勾皴,山势层峦重叠,顾盼、朝揖、宾主、向背分明。间以烟云迂冋其间,使全图密而不塞,意境深幽,峰峦浑厚,笔墨苍茫。前景树石之后一片轻岚,空灵静寂,是全图的精神所在,不仅衬托着前景松树的兀立,也为图中的中心人物的安置创造了一种静谧的气氛。图中曲折的山道若隐若现,沟通了整个画面,从高处款款流下的一股清泉时断时续使全图充满着动感。《山水纯全集》曾评价这幅画“通山川之气,以云为总也”,表现出髡残作此画的“妙悟”神韵。

 

艺术导读:

髡残作为明末遗民,虽已经遁人空门,但是在异族的统治下内心深处仍然蕴藏着强烈的民族意识。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而以失败告终,与顾炎武、钱谦益等儿位明朝故老遗民交友,对他们的复明素志忐由衷钦佩,可见髡残此时仍无法远离红尘之苫于是他史潜心于绘画,寄情于山水,在大自然的博大与感召下,髡残一点点觉悟。其画作中也逐渐渗透出浓浓的禅意。诚如秦祖永在《桐荫论画》中所说,“石逍人髡残笔墨苍莽高古,盖胸中一股孤高奇逸之气毕露笔端”,令人叹为观止。

禅理的深奥玄妙,禅僧的机锋警语,禅宗所特有的瞬间顿悟的思维方式,凝炼含蓄的表达方式以及适度淡泊的审美情趣,一直都是“文人所极力追求的,所以士人论画都认为“画贵有禅气”,“禅气”者正是以“禅”去观察自然、理解自然、概括自然进而渗透在刚面上的一种特殊气息。清初画坛,“四僧”(髡残、弘仁、朱耷、石涛)的_风之所以能相对“四王”(王时敏、王鉴、王晕、王原祁)而形成一股新的潮流,关键就在于“四僧”的圃作富于这种“禅气”。清秦祖永在《桐荫论画》中说石道人残笔墨苍莽高古,盖胸中一股孤高奇逸之气毕露笔端。”的确,“四王”作画着意于笔墨,而“四僧”论气韵。画中有作者的自题诗:“苍翠凌天半,松风晨夕吹。飞泉悬树杪,淸磬彻山陲。屋古摩崖立,花明倚披。”钤有“石奚谷”、“电住道人”白义印二方。署年“庚子”,即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

髡残的山水画主要师法“元四家”,其重叠繁复的构图,壮阔幽深的境界,酣畅苍劲的笔墨以及山石披麻皴、解索皴的技法等多从王蒙而来:而清淡沉着的浅绛设色以及荒率苍浑的山石结构则又与黄公望近似。此外,他还远宗董源、巨然。近习董其昌、文征明等,博采众家之上,融为一已之用。与弘仁相仿,髡残在师古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师法自然。他认为“论画精髓者,必多览书史。登山寡源,方能造意”。髡残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徜徉在山水之间,在与自然的交流中物我两忘,思接千载,其笔下山水亦景真情切,引人人胜。髡残咨作重山复水,虽然繁密却也疏灵,在平淡中追求奇险之意。擅用秃锋渴笔画山石树木,干而不枯,并以浓淡墨色渲染,愈发透出浑厚华润之质和奇僻优深之境,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画面崇山层叠,古木丛生,近处茅屋数间,柴门半掩,远方山泉高挂,楼阁巍峨。在这幅画中,作者向我们透露了绘画所不能表达的信息:图中两楹小屋坐落于古树掩映之中,屋前轻岚浮动,山道自此处始,清泉及此处止。在这山水的交汇处,一道人凭几而坐,享受着这个平和而无欲的境界,画中的道人正是作者本人,作者也正是在这种境界中达到顿悟的。正如他所说“残僧本不知画,偶因坐禅后悟此六法”,以禅人画,画中有禅,正是作者山水画的绝妙之处。在那段带有叙事性质的题画诗中,作者还记述了他沐浴于山水自然之中的适意自在的感受,点出了他能与大自然达到的和谐和默契,表达了参禅与笔墨的关系。

清秦祖永《桐荫论画》曰:“石道人髡残笔墨苍莽高古,盖胸中一股孤高奇逸之气中露笔端。此段文字着意于苍莽高古和孤高奇逸,前者论笔墨后者论气韵。以此图而言这个分析是精到的。然而其中也不乏凝炼圆浑、简洁空灵的中锋勾勒,以及山头石上之浓墨大点,恰似从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来。《山水纯全集》以为“通山川之气,以云为总也”。其中前景树石之后一片轻岚,空灵静寂,更是全图的精神所在。这片云气一则衬托前景松树的兀立,再则为此图的中心人物的安置创造了一种静谧的气氛。山道折,有隐有现,沟通了整个画面,似将观者的视线从前景曲折盘旋而上,直至高而遥远的关隘。一股清泉从云雾弥漫的高处款款流下,时断时续。山道由下而上,清泉由上而下,使全图充满着动感。

当我们的视线从下往上,最后迎着我们的楚题识。这由长短不一的线所组成的图案中,石溪向我们透露了绘画所不可能表达的信息。题曰:“苍翠凌天半,松风晨夕吹。飞泉悬树杪,清磬彻山。屋古摩崖立,花明倚間披。剥苔看断碣,追旧起余思。游迹千年在,风规百世期。幸从清课后,笔砚亦相宜。雾气隐朝晖,疏村人翠微。路随流水转,人自半天归。树古藤偏坠,秋深雨渐稀。坐来诸境了,心事托天机。时在庚子深秋石溪残道人记事。”在这段带有叙事性质的题画诗中,石溪记述广他沐浴于山水自然之中的适意自在的感受,表达了自己能与大自然达到和谐和默契的满足,表达了他心目中参禅与笔墨的关系。图中小屋两楹,坐落于古树掩映之中,屋前轻岚浮动,山道自此处始,清泉及此处止。在这山水的交汇处,残道人撩几而坐,“坐来诸景了”,一了而百了,好一个平和而无欲的境界。石溪正是在这种境界中达到顿悟的。他曾说:“残僧本不知画,偶因坐禅后悟此六法。”以禅人画,画中有禅,正是石溪山水画的绝妙之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米手绘网 » 拼音王国手抄报模板,https://www.xmcdw.com/html/pic-469.html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