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手绘网小米手绘网

清代郑板桥(郑燮)《竹石图》赏析

郑燮《竹石图》;水墨纸本立轴;217.4cmx120.6cm;上海博物馆收藏。

 

作者简介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应科举为康熙秀才,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揩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艺术特色:

整幅作品由简劲的笔锋勾勒出坚硬的岩石,气势雄伟,有一种天然自成之趣。本幅少有皴擦,亦不点苔。痩石折裥处略施小斧劈皱,顿出崚嶒之态。石前修竹数枝,瘦劲挺拔;笔致灵动,竹浓石淡,妙趣横生,高低错落间虚实相生,充分体现郑燮画竹的简瘦美感。

 

艺术导读:

看到这幅竹石图,即使是对中国美术史所知甚少的人,可能也会说出郑板桥的名字,他在中国已经称得上是妇孺皆知。板桥是画家的号,他名燮,字克柔,江苏兴化人,生于康熙朝的1693年,卒时1765年已属乾隆朝,所以他曾总结自己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说到郑板桥,接下来便一定会引出“扬州八怪”的话题。

“扬州八怪”指的是康熙中期至乾隆中期活动在扬州的一些职业N家,虽然名以“八怪”,但并没有真正特指哪8位画家,而艺术史家汇集种种史籍,被列在“八怪”名下的居然有15位画家之多,除了这位最有名的郑板桥外,还有金农、黄慎、高翔、李方膺、边寿民、高凤翰、汪士慎、边寿民、杨法、李苑、陈撰、闵贞、罗聘等等,而且,十分有趣的是,这15个人中,真正是扬州人的不过只冇高翔一人,罗聘祖籍安徽移居到扬州,而其他更是天南地北,因为种种原因才在扬州落脚卖画。所以像这样一群既没有地缘关系,又没有师承关系,却能走到一起,并被划为一个画派,在对籍贯与门户十分重视的古代中国,是个不多见、也进步不少的现象。如果要说他们之间的共同点,第一自然是都活动在扬州地区,艺术史家薛永年先生曾经写过一本《扬州八怪与扬州商业》,专门研究这些画家与扬州盐商之间的关系。扬州滨海,有盐业之利,盐商成为雍正、乾隆两朝全国最富有的商贾,他们在扬州的集中,自然带动扬州一地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但在古代中国,历来对职业也有高低之分,商人的社会地位从来都很低,富商们为了改善自己以及家族的地位,不仅让后代人读书做官,同时也附庸风雅,扶植一下当地的文化艺术事业,在自己的家中组织一下文人雅集,八怪中人都不是些普通的画匠之辈,多为饱学之士,极富风雅,另一方面,这些化家虽然有的曾经为官,但最终都走上职业画家的道路,所以他们的门槛也没有不卖画的士人们那么高,于是乎盐商与以八怪为代表的优秀的职业画家之间建立了十分密切的关系,像扬州八怪中的很多人在没有定居扬州之前,来到这里都寄居在这些商贾家中。除了与盐商的关系之外,这些人的画风都有与当时主流风格拉开距离,注重个人感受、个性抒发、自成一家的一面,于题材方面也有新的拓展,表现了过去被文人忽视的下层生活,像黄慎笔下的渔夫、渔妇等。他们的画作在今天看来当然已经很传统,可在当时人,以及在他们身后一些清朝人眼中却是“前卫”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米手绘网 » 拼音王国手抄报模板,https://www.xmcdw.com/html/pic-464.html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