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手绘网小米手绘网

国画《青城山色图》欣赏

黄宾虹《青城山色图》;设色纸本立轴;规格不详;收藏地不详。

黄宾虹(1865〜1955),近现代画家、学者。原籍安徽省徽州(今黄山市)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成长于老家歙县潭渡村,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擅画山水,为山水画一代宗师。六岁时,临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册,曾从郑珊,陈崇光等学花鸟。精研传统与关注写生齐头并进,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为“白宾虹”;八十岁后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为“黑宾虹”。

 

艺术特色:

此画最鲜明的特点是其笔墨上的“黑、密、厚、重”,即积笔墨数十重,层层深厚。此画风格浑厚华滋,意境沉郁淡宕是黄宾虹山水画的基本特点。然而又因写景抒情和相应笔墨章法的不同呈现出多种面貌。

 

艺术导读:

黄宾虹先生是一位早学晚熟的両家,他是一位从传统走向革新的画家。他毕生大部分时间都仵临摹古人作品,五十岁之前更是专师古人。其实即使是在晚年他也时常临摹古人作品。他说,要不时地从传统里面汲取营养。学习古人精华,师古人是他毕生的功课,因为他深知只有继承传统才能有所创新,才可以开辟出一条艺术创作的新路。

黄宾虹曾说:“法古人。详论历代名家师承授受之所自,画法变迁之原因,由其宗派不同,乃冇只留之別。”黄宾虹一生临过众多古人的名画,也画过许多画稿,像董源、巨然、范宽、黄子久、倪云林、吴镇、郭熙、二米、李唐、马远、夏圭、郭之麟、石溪、查士标、弘仁、龚贤、汪之瑞等人的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不论在笔墨技法,还是寻求先贤渊源上,为以后写生、创作、创新形成自己独特风格所资。更重要的是从古人作品中学习或简远,或平淡,或高古,或厚密,或淋漓尽致、幽深荒邃的山水画意境,从不同层时诠释了中围山水画的模糊美。

黄宾虹曾说:“师造化。四时气候之殊态,五方风土之异宜,各有参差,未容拘泥,惟各大家始能融通古今,穷极变化,可以创格,可以开先。”黄宾虹的写生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写实写生,即对真山真水客观地表现对象,刻意训练自己的观察能力和表现"法技巧,进一步检验临摹前人的所学知识。这一阶段,黄宾虹“看山似山”,他注重表现山石树木结构,力求结构真实形态自然,运用“三远法”远取其势,近取其质,通过写生锻炼提升笔墨表现力和物象造型能力。第二阶段是写意写生,写意写生,是在“意”字,更接近对景创作。在对景写生中,将客观物象同主观表现结合起来,将自己观察、体会融入写生中,描绘大向然的精神实质,表现“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的真挚感情。这一阶段黄宾虹完成“看山不是山”到“看山还是山”的转变。黄宾虹在写生过程中摆脱自然景物的限制,将主观的笔墨表现,把主观取舍与思考反映在画面中,表现山之神,水之秀,以达到“真笔墨,神山水”的境界。

黄宾虹一生富于传奇,“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武能拳剑驰马,文能诗琴书画。挑灯读万卷之书,负囊行万里之路。”他一生饱游沃看名山大川,真正是搜尽奇峰。他曾九上黄山,五登华山,四到岱岳。先后漫游山东、江苏、江西、福建、广西、广东、湖南、四川各地名山,足迹所至太湖、天目、雁荡、匡庐、石钟山、罗浮越秀、武夷、桂林、衡山、峨眉等地,写生万余稿。他锷豪地说:“有幸观拙画者,出平口可住游画稿以示之,多至万余页,悉草草勾勒于粗麻纸上,不知被染。”他在晚年这样自诩道:“昔年浏览地,都上地图来。”然而蜀中写生不得不提,在黄宾虹写生中或一生创作中影响较大、对他七十岁后形成风格至关重要,也是形成“黑宾虹”风格的支撑、追求深厚华滋模糊美的转变机遇。其中“青城坐雨”“瞿塘夜游”,是两次神遇,或大赐良机,或大降大任。黄宾虹于此找到了其晚年变法的理据,感受到大自然的模糊美。

1933年早春,七十多岁的黄宾虹去青城途中写生,时遇天降春雨,全身淋透。他索性坐于雨中欣赏雨中美景,感受山色变幻。看山间云雾似落似起,非有非无,弥漫天地之间。山川、树木、村舍、河流,全然笼罩在烟雨之中,或隐或现,一片模糊之美,氨氯之美。

第二天,他一口气画了十余幅《青城烟雨册》,有焦墨,有泼墨,有的用干被加宿墨,将平时的笔墨技法全盘托出,浑身解数用于笔墨实验,表现眼前此景,意中此景,表现“淋漓尽致”的感觉。他观察雨淋墙头,或慢或快,或重或轻,有凝滞之美,也有肌理之美。那水迹纵横无拘,有湿行重,有干有枯,街沿墙而下的水迹,直渗入内滞缓而下形成“屋漏痕”,正是山水作品需要的感受。再看青城烟雨作品笔墨层层累加,水墨淋漓,雨云朦胧模糊,水不碍墨,墨不碍水,泼墨铺水尽兴极致矣。青城坐雨喜得模糊及模糊美!“瞿塘夜游”是黄宾虹夜游青城返沪途中,经过奉节停住几天。一天夜晚,想去感受杜甫当年在此所见的“石上藤萝月”的美妙。在朋友相陪下,沿江边朝白帝城方向边走边谈。月光下的夜山强烈地吸引他,打动了他,他在月光下摸索用了一个多小时的默写。第二天,黄宾虹面对画稿兴奋地道:“月移壁,月移壁,实中虚,虚中实。妙,妙,妙,妙极了!”夜色月光朦胧,大地深邃、神秘、模糊,万物形状全都隐没于夜色之中,看不到细枝末叶,看不到琐碎,整体性统一性使黄宾虹徐徐陷入美丽夜色的遐思中,亲身验证了一千多年前杜甫月下的诗意,一方面感受夜色山水的神秘魅力,一方面体会到宋画风格,“如行夜山,昏墨中层层深厚。远实于虚,无虚非实,”“深黑如夜山,沉郁苍厚,不为清秀,”“笔墨攒簇,耐人寻味,”“近看只是笔,参差错杂,不辨所画为何物,而矫健K舞,姿趣横生。远观则层次井然,阴阳虚实,不异一幅极工细之作。”“虚之实,节节存呼吸,有呼应。这是黄宾虹先生研究宋则后的其体分析罌塘夜游”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一生创作过许多夜色山水,发现黑之美、夜山之隐秘美丽。

黄宾虹蜀游收获颇丰,既“师造化”又“得心源”。速写画稿万余,理解“知白守黑”之理。为以后“伏居燕市”十年创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体验。1943年傅雷为“黄宾虹书画展”写了一段话:“然诗造化之真意,必须更进一步;览宇宙之宝藏,穷天地之生机,饱游既看,冥思遐想,穷年累月,胸中自具神奇,造化自为我所有。是师法造化,不徒为技本之事,尤为修养人格终身课业。后不求气韵而气韵自至,不求成法时法在其中。”。然这段话是对黄宾虹师造化成果肯定,也是为黄宾虹80寿庆的誌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米手绘网 » 拼音王国手抄报模板,https://www.xmcdw.com/html/pic-461.html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