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鲁《转战陕北》山水画解析:
石鲁(1919一1982),原名冯亚珩,四川省仁寿县人。1934年入成都东方美专研习中国画。1940年赴延安人陕北公学,开始以画笔宣传革命。因仰慕石涛和鲁迅,易名石曾。
曾任西北美协副主席,西北画报社社长,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协陕西分会主席。主要作品有《家家都在花丛中》《转战陕北》《南泥湾途中》等。
石鲁是20世纪中国书画领域的革新家,在五六十年代掀起的大力改造中国画的背景下,石鲁以其超迈古今的大胆探索而彪炳于世。他以特立独行的艺术语言,表达了一个革命者在“宏大历史叙事”中的文化情怀,成为“长安画派”极具影响力的画家。以叙事、抒情、象征手法相结合创作的巨幅历史画《转战陕北》就是他艺术上取得突破的代表性作品。
《转战陕北》创作于1959年,纸本设色,高208厘米,宽208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该画构思独特,意境深远,用传统的山水画形式表现革命历史的重大题材,令人耳目一新,为中国画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转战陕北》是石鲁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而创作的。石鲁在这幅画中采用了间接描绘的方式,内在的表述具有叙事性,但画面的主体构成却是山水。他通过描绘西北的大山大水,塑造了一个大气磅礴的空间,把观众带到一个具体的历史情景之中,唤起了观众的联想。
这幅画融合了高远和深远两种表现方法,通过独特的构成方式,塑造了毛泽东的革命胸怀和英雄气概。前面的近景是高远法,山体巍峨雄壮,用纪念碑式的构图方法,加上笔墨的厚重,给人以崇卨伟大之感,很好地衬托了毛泽东高韬远略、气吞山河的伟人形象。近景山体上竖直的墨线压住厚重的色调,显示出直冲云霄的势头,而这种势头又被长短不一的横线多层次地截断,遏制了上冲的感觉。人物设置偏向画面的右侧,又面向画外,这样就将画面之势引向國外,冲向更广阔的天地,形成画面宏大的精神气度。远景以深远法画成,由浓而淡、再浓再淡的墨色,使画面向远处无止境地延伸,创造出辽阔的意境。这样高远和深远的结合,在横与纵的空间,以有限的画面表现了无限的意境,使这幅作品具有雄健博大的气度。据说这一构图形式的灵感来自于从飞机上鸟瞰延安宝塔孤耸于陕北高原上的景象。
《转战陕北》中的笔墨概括凝练、扛鼎有力,粗笔大线,抑扬顿挫,豪放中见稳健,淋漓中见沉厚,有强烈的主观表现性和笔墨自主性。在此作中,石鲁对笔墨的处理注重“意”的表现,不拘泥于具体物象的客观表达。前景主要山体以浓重墨线勾勒结构,再附以大笔皴擦,十分概括。阳面渲染红色,粗重的墨线与厚重的朱砂、赭石等色交叠挤压,浓墨重彩,塑造出突兀而立、朴实雄浑的西北高原的艺术形象,造成了热烈、沉雄、厚重与伟岸的气势。人物构图虽小,却是整幅画中最浓重的一处墨色,在虚淡的远景的衬托下,显得极有分量,稳稳地压住了全局。石鲁认为:“画有笔墨则思想活,无笔墨则思想死。画有我之思想,则有我之笔墨;画无我之思想,则徒作古人和自然之笔墨奴隶矣。”情动于衷,笔由心出,这是石鲁的独特个性。石魯在《转战陕北》中的笔墨表达与这一革命历史主题水乳交融,使艺术性和思想性得到了完美的统一。石鲁以其独到的眼光和创造性,把这一原本壮阔的自然形式转换为艺术形式,使《转战陕北》意境开阔、气势逼人,成为革命历史题材绘画的经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米手绘网 » 拼音王国手抄报模板,https://www.xmcdw.com/html/pic-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