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源《潇湘图》:绢本,设色。宽:50厘米,长:141.4厘米。
董源(?一962),字叔达,钟陵(今江西进贤)人,五代南唐杰出画家。擅画山水,多作江南景色,平淡天真,开创了江南山水画的新风貌。仕南唐北苑副使,故人称“董北苑”。董源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长于人物、山水、牛虎,尤以山水画的成就最为杰出。所作多写江南的秀丽风光,没有雄奇险峻的山,也没有浅显刻露的石,而是平缓连绵的山峦,映带无尽,山坡t点缀着苍郁葱茏的丛树杂草,林麓洲渚,江村渔舍,风雨溪谷,烟云晦明,所谓“平淡天真,一片江南”。其所用画法,亦不作奇峭,而是山骨隐观,林梢出没,以印象为主,所以“宜远观,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
传世《潇湘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这是一幅描写人事活动的山水画,沙碛平坡,芦苇荒疏,江南水泽汀岸,有人物若干,伫立吹奏,迎接船上来客;背景水面空阔,山色郁葱,有渔艇往来。山势ft卷首而起,以花青运墨勾皴,不用披麻皴而用点子皴,为了表现景物的深度,山峦上的小土丘自近至远由大渐小、由疏渐密,墨点也有疏密浓淡的变化,显出密密杂杂的远树势态。山凹处留出云霭雾气,造成迷蒙淡远之感。近处的树木,同样用点子来表现,但点子形势所赋予的形象却变全树为茂叶,林木成排而列,远近高下参差,林中隐约露出洵村茅舍。芦苇画得稍纤巧,但仍不脱印象的意味。整个描绘,远看近树、远山历历分明,近看则全是点子,令人眼花缭乱。水面计白当黑,但通过坡岸、山坳的盘折穿插、浓淡变化,使它的形态和色相产生深沉、清浅的变幻,山清水秀,具有十分醉人的艺术魅力。
此图经明代董其昌鉴定,认为是董源的真迹。董源的山水画对后世的文人山水画影响巨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米手绘网 » 拼音王国手抄报模板,https://www.xmcdw.com/html/pic-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