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画:杜尚《大镜子》赏析
欧洲在工业革命之后,随之出现了疯狂的战争,这使当时的社会观念发生了相当巨大的波动。不满现实、厌倦战争、传统观念受到冲击、世纪末病症未及痊愈,等等。人们的思想陷入了混乱。“达达”这一名称为苏黎世一群青年艺术家和反战分子所创,他们把裁纸刀插人法德词典,打开后刀子正指着“达达"(dada)—词,于是便把这个听来毫无意义的词作为他们反审美创造和反战行动的专用名称。其思想根源是出于对资产阶级价值观念的憎恨及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绝望。它于1916年5月产生于瑞士的苏黎世,由于瑞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中立国,具有反战情绪的青年纷纷来到苏黎世,当时风行的立体主义与未来主义,即是一种否定传统的艺术思潮的表现。达达派则更加放肆,还要否定一切。他们演出荒诞闹剧,举办噪音音乐会,跳舞,朗诵胡乱拼凑的诗,表现出一种“野性的富于想像力的幽默”或“疯狂幽默”。达达主义将怀疑一切置于行动和一切东西之上真正的达达主义者对达达本身也应该是反对的”。达达带有一种原始的破坏力和虚无的荒诞感。达达文艺思潮在欧洲与美国一度引起了连锁反应,相继出现了“纽约达达”、“德国达达”和“巴黎达达”。马塞尔•杜桑(MarcelDuchamp,1887—1968)是“巴黎达达”和“纽约达达”的重要代表。他生于法国布兰维尔附近地方的一个艺术世家,祖父是画家,兄弟姐妹也是艺术家。早在家乡时就已掌握一定的风格和技法。1904年去巴黎朱理安美术学院学画,并给一些娱乐杂志作漫画,曾尝试过各种流派。1912年作《下楼梯的裸女第二号》,画风一新。当年把该画送交第28届独立画展时,评选委员会拒绝悬挂,因为其讽刺性已超出人们所能感受的限度。此画和他的另外几幅油画一样,既不属于立体派,也不厲于未来派或抽象派,而是表达了杜桑通过其内心冲动所见到的人体幻象。1913年开始研究创作《大镜子》(又名《新娘的衣服被单身汉们脱光》),为此完全拋弃所谓的“视网膜艺术”,而采取所谓达达方法,用机械图形和线形图表来展示他的奇思怪想。这幅画绘于一块大玻璃框中,既没有色情人物,也没有具体的性描写,只有带透视角度的机械图式。画家以抽象的地平线为中间界限,分上下两部,下面部分以一有透视感的矩形线框代表巧克力磨机,连接上面的杠杆,上有锥形漏筛与左边输汽管模型接连,画家称这些物体为“光棍汉”,它们在空转与自在地运动着,以表示“无所发泄”。上半部是用冷色调绘成的一个像铁路伸臂信号装置的图形,下瓸连接一些管道式部件,这个图形象征苦闷的新娘。而它比下面的图形更具有平面性。上下两部分割,一个静止,一个运动,构成彼此的“性感”形式。杜桑在一些彩绘和素描中,常常寻求性机器的比喻。这一幅玻璃画被他解释为是一台复杂的恋爱机器,这就充分昭示出了画家追求的内涵本质。同时,这件作品也是他的绘画生涯的顶点。事实上,他至此便结束了自己的绘画活动。他想用机器和数学方式来表达高等动物的呼吸、循环、消化和生殖系统,除了含有社会学的讽刺之外,别无意义。此画现藏于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米手绘网 » 拼音王国手抄报模板,https://www.xmcdw.com/html/pic-1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