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手绘网小米手绘网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赏析

送子天王图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纸本墨笔,35.3cmx338.1cm,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收藏。

吴道子,约公元680〜759年(唐代)画家,画史尊称吴生,又名道玄。汉族,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约生于公元680(永隆一年),卒于公元758(乾元元年)前后。少孤贫,初为民间画工,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

吴道子在绘画艺术上之所以取得如此卓然超群的成就,是由于他可以创新。他善于从复杂的物体形态中吸收精髓,把凹凸面,阴阳面,归纳成为不可再减的“线”,结合物体内在的运动,构成线条的组织规律,如衣纹的高、侧、深、斜、卷、折、飘、举的姿势,完全基于线条的组织而描摹出物体的性格。这种线的要求是严格的,每一根线都符合造型传神的要求,每一根线都充满了韵律美,这是集前代之大成而又有所创造的线。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艺术特色:

《送子天王图》全卷没有设色,以白描形式完成,只在局部略辅以淡墨,画法以线描为主。吴道子描绘形象所用的线描,已经从东晋顾恺之细密连绵的高古游丝描中脱离出来,而采用粗细多变,具有节奏感和运动感的“莼菜条”描,具奋“疏体画”的特性。“疏体”与顾恺之、陆探微劲紧连绵的“密体”相区别,所用笔法洗练流畅,笔才一二,像已应焉,后人将吴道子与张僧繇合称“疏体”代表画家。《送子天王图》中,诸天神、怪兽的想象衣纹飘举,给人如临风前的动感,确有“吴带当风”的神采,与北齐曹仲达薄衣贴体的“曹衣出水”描齐名。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艺术导读:

吴道子,唐代画家。生卒年不详,约生于唐高宗时代,活动于玄宗开元、天宝年间。阳翟(今河南禹县)人。据传他初从张旭、贺知章学书法,后改学画。曾任兖州瑕丘县尉,因画名召入宫廷,改名道玄,授内教博士,官至宁王友。

吴道子是画史上大大有名的人物,被尊为“画圣”,民间画工则奉为“祖师”。他擅长人物画,主要画宗教题材壁画,据载有三百幅之多。他画衣纹自有一套,服饰如尚风飘舞、富有动感,被誉为“吴带当风”。苏轼对吴道子有极高的评价,他说“画重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中矣。道子画人物,如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柔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苏东坡集》‘书吴道子画后’)髯对吴道子可谓推崇备至了。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吴道子画“古今独,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

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以佛典《瑞应本起经》为题材,描绘佛祖释迦牟尼降生为乔达摩•悉达多王子后,其父净饭王抱着他,携其母摩耶夫人去大自在神庙朝拜时,诸神向他礼拜的情景。

《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此图虽为宋人摹本,却较好地展现了吴道子的绘画风格。画面共描绘了三个场景:第一个场景画的是两个天神驾驭神龙朝见天王,天王正襟危坐,两手抚膝,文武侍臣环绕其后,有侍女磨墨,一官员奉笏秉笔,似要将此圣记载入史册。第二个场景为六手神王正在变相,有天女、神怪在两旁侍候,此时,神王背后出现升腾的火焰,火焰中有龙、狮、虎、象之形出现,中间佛像隐现,预示着释迦牟尼即将转世。第三个场景描绘的是净饭王小心冀冀地抱着初生的悉达多王子前行,王后摩耶夫人跟随其后,还有一个扛扇的侍者随奉左右,迎面一天神张皇拜伏在地上,烘托出释迦牟尼的无上威严。整幅图以释迦摩尼降生为中心,描绘了天地诸界表现的情状,令人目眩神驰,惊叹作者奇特的想象。作画的题材虽来自于印度佛教,但画家将人物的外貌、服饰、神韵等完全做中国化的处理,画中诸神、人皆着唐装,人物的动作、神态论释着中国社会的天子威仪与君臣之道,可见佛教传入中国后,出现了本土化的情况,这在佛教禅宗里得到了印证,在吴道子的绘画中亦得到了印证。

《送子天王图》中的人物形象,如天王、文臣、武将、神女、鬼怪等由于身份和地位的不同,随着情作的发展变化,其动作行为与神情表现也各具神韵。武将身材饱满而有力,神女纤巧而秀颀,神怪则骨骼肌肉凸起,给人苍健之感。吴道子笔下略带夸张的人物造型,体现出他“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艺术追求。

《送子天王图》反映了吴道子的基本画风。吴道子打破了长期以来沿袭的顾恺之陆探微“紧劲联绵,如春蚕吐丝”那种游丝描法,因为游丝描的线条圆润挺健,但如铁线一般而无变化。吴道子开创兰叶描,“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莱条,圆间折算,方圆凹凸”。他用笔起伏变化,状势雄峻而疏放,表现了内在的精神力量。同时,他敷色比较简淡,甚至不着色。他在创作的时候,处于一种高度兴奋与紧张状态,很有点表现主义的味道。这些,似乎都透出了后来疏笔水墨画的先声。

吴道子所画的人物颇有特色,与晋人顾恺之、陆探微不同,以疏体而胜顾、陆的密体,笔不周而意足,貌有缺而神全;一变东晋顾恺之以来那种粗细一律的“铁线描”,突破南北朝“曹衣出水”的艺术形式,笔势圆转,衣服飘举,盈盈若舞,形成“吴带当风”的艺术风格,风行于时。吴道子善于把握住传神的法则,注意形象塑造的整体性。

书画同源,中国书画都讲究用笔、用墨,而用笔最主要的就是线条的塑造。所谓“铁线”,就是一条基本一样粗细的线条,意如一根铁丝;而所谓“兰叶线”,就是一条不断地变化着粗细的线条,意如视觉中兰花叶的叶面和叶背的转折。书法中的篆书体,就基本上用铁线,中锋运笔,线条遒劲。后为加快书写速度,改结体圆转为方折,变为隶书体,由此产生了带有粗细变化的线条:撇、捺、波磔及点,与一样粗细的横、竖并存。至东晋王羲之的楷书、草书出,则书法屮的兰叶线臻于完美。相对铁线而言,兰叶线自然更优美,更富观赏性。而人物画中的线描,虽有“十八描”之称,但唐以前,基本上是铁线类的时代,直至吴道子创而为粗细递变、圆润飘逸、似断还续,神完气足的“莼菜条”,时称“疏体”,兰叶线的“柳叶描”才告初具,则晚了书法将近四百年。

除卷轴画外,吴逍子的宗教壁画尤其是《地狱变相图》最负盛名。他在长安越景公寺画的《地狱变相图》,将地狱的恐怖惨状描绘得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许多屠夫、渔人甚至纷纷改行,唯恐杀生造孽被打人地狱受刑,足见画作的艺术感染力。难怪苏东坡慨叹“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米手绘网 » 拼音王国手抄报模板,https://www.xmcdw.com/html/pic-1266.html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