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手绘网小米手绘网

周文矩《重屏会棋图》赏析

重屏会棋图

周文矩《重屏会棋图》,设色绢本手卷,40.3cmx70.5cm,故宫博物院收藏。

 

周文矩《重屏会棋图》艺术特色:

《重屏会棋图》既是一幅反映宫内生活记实性图卷,又是一幅精美的人物肖像画。所绘人物容貌写真,个性迥异。衣纹疏密有致,色调自然。笔法瘦硬,略带顿挫颤动。刚柔相济,独具一格。四人身后屏风上画白居易“偶眠”诗意,其间又有一扇山水小屏风,因在屏风中又画屏风的缘故,故曰“重屏图”。人物形象修长清秀,表情动态刻国精细,那种“体近周昉,而纤丽过之”的造型特点,反映了周的艺术风格。画中的两组屏风,一直一曲,不显单调,而又体现出画中有画的境界,显示了画家善于巧思和別出新意的艺术才智。同时,屏风上的人物及周围的陈设给人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

从技法的角度讲,周文矩最有名的是他画人物衣纹时所用的“战笔”,据说这是他受后主李煜书法的“金错刀书”的影响,看上去细劲屈曲,略有顿挫,多转折,露圭角,并不一定是按照衣纹的原样描绘,有时只是绘了衣纹本身的视觉美感,学者们都认为从这幅《重屏会棋图》中,可以看到“战笔”的运用。

 

周文矩《重屏会棋图》艺术导读:

即使对历史不甚稔熟的人,也应该能吟唱那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传三主,共39年,三主中的两位:中主李璟、后主李煜都是五代写词的代表人物,留下不少幽怨或凄美的作品,可是缺乏强大的政治、军事作为后盾的风雅南唐,终招架不住弱肉强食的现实世界。不过,南唐之前杨吴政权的保境安民政策,为社会经济的复苏与发展积累了比较坚实的基础,杨吴、南唐之间政权的交替以“禅代”为表面形式,并没有带来武力冲突,没有给社会造成太大的震荡。南唐第一个皇帝李昪也是个务实的统治者,力主与周边诸国和睦相处,国内求政治清明、民生安定,所以在李算时期,以及中主李璟初期,南唐的各个方面都有种“隐然大邦”之感。三位南唐的皇帝都对文化有相当的重视,当时人就说李昪时期的南唐已是“六经臻备,诸史条集,古书名画,辐凑绛帷;俊杰通儒,不远千里而家至户到”。更有,南唐地处过去六朝时期的核心地带,在3〜6世纪曾拥有过辉煌的文化成就,也为南唐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土壤环境。所以,即使当南唐作为政体消失在历史中后,她的文化却一直绵延不绝,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重屏会棋图》是一幅北宋时期水平很高的摹本,被认为是对南唐宫廷画家周文矩风格非常忠实的再现。现在的学者都是依据南宋人王明清笔记《挥尘三录》中的一篇作为对此幅阔中人物认证的直接证据,王明清在笔记中说他在朋友家中看到的《重屏图》,画面中间一位与他见过的李璟像“面貌冠服,无毫发之少异”,而其他几位隅坐对弈的是李景达、李景逷,扶着景逷肩膀的是李景遂3王明清这里说的《重屏图》与图屮的这幅《重屏会棋图》并不是同一张画,因为他还在笔记里提到《重屏图》画中的屏风上是有宋徽宗赵佶亲题的白居易的诗作。白居易《偶眠》一诗是这样的:“放杯书案上,枕臂火炉前。老爱寻思事,慵多取次眠。妻教卸乌帽,婢与展青毡。便是屏风样,何劳画古贤。”这与《重屏会棋图》中对弈者身后那扇屏风上画的内容竟是完全相符,所以,与王明清看到的画作不同的是,《重屏会棋图》没有将宋徽宗的字临在画中屏风上,而是以绘画形式将《偶眠》的诗意表现了出来。但从王明清对《重屏图》的描绘来看,两幅画的构图是完全一致的,所以他对于副中人物的指认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依王明清的记载来看,这幅《重屏会棋图》画的是李璟兄弟4人下棋的情景。房间里的陈设简单雅致,衬托出画面里宁静高雅的气氛,因为右面摆着一张卧具,4个人的坐姿都舒适而放松,可以推断,这是个比较私密的宫内空间。戴高冠、手中捏册而坐者是中主李璟,李璟3岁的时候开始居住在扬州,18岁以前都是在这里度过的。生活环境造就了这位中主温文尔雅的风度,史书上都说他“音容闲雅,眉目若画。神彩精粹,词旨清畅。天性雅好古道,服饰朴素,宛如儒者。”有一位从南方楚地来的使者在朝上见过李璟之后说他是“粹若琢玉,南岳真君,恐未如也”。画中这位一腿倚榻上,一腿垂榻下,随意而坐的中年男子,确有种淡若幽兰的感觉。画史上说周文矩画肖像的功夫甚是了得,从这幅摹本的精微看,这种评价应该是没有虚晃的。坐在李璟身边的朱衣者是李景遂。李昪共有5个儿子:长子即李璟,次子景迁,三子景遂,四子景达,幼子景逷。兄弟间的关系大体上来说很和睦,当李昪数次要立李璟为太子时,李璟只是一味地谦让推辞,即使是在李昪去世之后,众大臣要为他披上龙袍时,他也还在“泣让诸弟”,这里面同然与李璟本身性格与世无争的一面有关系,可历史的真实往往比我们所希望与想象的要复杂很多。

就拿这画中下棋的4人来说吧,李璟谦让东宫之位的原因可能与他猜度父亲李昪的心意,以及朝中形势有关。李昪在5个儿子中并不是最偏爱李璟,他总觉得这个大儿子过于文弱,无法担当国家重任,只是又怕破坏了长子继承的规矩会引起更大的朝野骚乱;当时朝中的权臣宋齐丘也明白李昪的真意,他开始支持的是李昪二子李景迁,也就是画面中唯一没有出现的那位,李景迁据说是位风度和雅、神观爽迈的少年,做起事来干脆果断,与其他几个儿子都不太一样,深得李昪喜爱,只是这位李景迁在937年,未满20岁时就病死在扬州。宋齐丘转而支持三子李景遂,也就是画中着朱衣者,历史中记载他是个颇有手腕的角色,平时轻财好客,十分善于拉拢人心。宋齐丘对于李景遂的支持时间非常长,即使在李璟已经登上皇位之后,仍然诏告天下,册立李景遂为“太弟”,一直住在只有太子才能居住的“东宫”,这无疑是在告诉天下,如果哪天李璟去世了,继承王位的不是李璟的儿子,而是太弟李景遂。这种情形一直到李璟后来除掉宋齐丘势力后,才得以完全改变。李景遂将东宫腾给了新立的太子,但不久之后仍然被心有不安的太子毒死。画中坐在李璟左方,举棋留须者是5个儿子中的老四李景达;对面最年轻的那位是李昪非常宠爱的幼子李景逷,他们在帝位之争中没有特殊的能力与地位。不过即使如李璟与李景遂之间可能产生的冲突,他们兄弟5人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像历史中许多王位之争中达到的那般骨肉残杀,而似乎是一直维持着一种亲近的关系,这无疑与李璟温和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关系。当李璟力辞被立为太子时,他给出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认为兄弟间和睦友善,无须过早立嗣,这其中虽然有可能存在一些政治上的其他因素,但仍然足以反映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整体上讲是融洽的。看这幅《重屏会棋图》,完全是贵族闲居燕乐的样子,虽然面貌中都透着一种威严的神情,不过画面整体氛围依然是清新闲逸,让人神往的。画家用看似简单的室内摆设,以及主要人物的神情动态刻画,将一种史书记载的南唐文化的清新与文人气氛到位地传达出来,不是一般的画者能够做到的。

 

此画的原作者周文矩,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在李昪时期已经入南唐宫廷,后来成为职业的画院画家。画史中对周文矩的评价便是说他对于人物思想情感的表现“颇有精思”,《宣和画谱》中记载了他70余件画作,大多描绘的是上层贵族的闲雅生活。除了这幅《重屏会棋图》之外,留存到今天的作品中还有《宫中图》(被分为4个部分分別收藏在美国和意大利)和《琉璃堂人物图》(故宫博物院收藏),反映了周文矩的一些风格特征。而画而中对于屏中之屏、画中之画的描绘也是使此画在中国画史中能脱颖而出,引起现代学者研究兴趣的原因。有学者专门著书《重屏》研究中国传统绘画的媒介与表现。一张古画,竟可以留给我们后人这么多可以联想的空间,真是件奇妙的事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米手绘网 » 拼音王国手抄报模板,https://www.xmcdw.com/html/pic-1251.html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