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碑窠石图
李成、王晓《读碑窠石图》,设色绢本立轴,126.3cmx104.9cm,曰本大阪市美术馆收藏。
李成(919〜967),五代宋初画家。字咸熙。原籍长安(今陕西西安),先世系唐宗室,祖父于五代时避乱迁家营丘(今山东青州),故又称李营丘。擅画山水,师承荆浩、关仝,后师造化,自成一家。多画郊野平远旷阔之景。平远寒林,画法简练,气象萧疏,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画山石如卷动的云,后人称为“卷云皴”;画寒林创“蟹爪”法。对北宋的山水画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北宋时期被誉为“古今第一”。存世作品有《读碑窠石图》《寒林平野图》《晴峦萧寺图》《茂林远岫图》等。
王晓(北宋)与李成同时,五代末宋初画家,泗州(今山东泗水县)人,生卒年不详。善画鸣禽、丛棘、鹰鹞。师五代•南唐郭乾晖,鸷鸟杂禽,疏篁槁木,田野荒寒之景尤近于郭。亦能画人物,极古拙。《宣和画谱》谓其“师郭乾晖,虽若未至,而就其击搏飞扬之状,至为卑栖群噪者之所警,其亦雄俊已哉。盖传于世者绝少矣。”传世作品有与李成合作《读碑窠石图》。
李成、王晓《读碑窠石图》艺术特色:
《读碑窠石图》在用笔上,画家采用先勾后染之法描画树石,用笔简练,笔势锋利,惜墨如金,创造出勾勒劲挺、墨韵秀润的“蟹爪树”和“鬼脸石”,画中残碑以淡墨染正侧而,斑驳漫漶;环绕残碑周围的枯树盘复,枝十下垂如蟹爪。荒石孤立、荆棘枯草,所也的景物都烘托出无限凄怆之气氛。窠石土坡圆浑秀润,体现了李成山水両“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端颖脱,墨法精微”的特色。
李成、王晓《读碑窠石图》艺术导读:
《读碑窠石图》的作者李成(919年〜967年)生活在北宋的时间不过7年,但在画史则与另外两位山水画家关仝、范宽并列,称为北宋山水画“三家鼎峙,百代标程”的“北宋三大家”。
北宋早期的绘画与五代一脉相承,只是这时期的山水画作不同于花鸟、人物画,没有为宋代宫廷绘画重视、青睐的题材,所以最有名的山水画都生活在宫廷之外。李成,字咸熙,祖上原来是唐朝皇室宗亲,不过到他这儿,上世的显赫已经是非常遥远的事情,而他的家庭,也早在祖父李鼎那一辈,从西安搬到苏州,又在五代未为了避乱从苏州迁到了山东青州一带。画史中又称他“李营丘”,营丘在今天山东淄博市临淄北,以营丘山得名,李成的父亲在尚地任职小官,这里应该是李成生活的主要环境。
先来看看这幅《读碑窠石图》,在绢上纯以墨笔作画。一读此画,便似置身于寂寥荒野,初寒季节,气象萧疏,虽不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但也安静得让人能听见自然的心跳。不远处窠石秃树下,昂首龟趺托一古碑。在中国古代,石碑铭刻的是过去,承载的是历史,文人往往是通过阅读碑文,获得对某个地方的历史了解。那位带着童子的行人勒马仰观,细细诵读,而他的童子与坐骑则显然是心不在焉,一个盯着主人,一个目光游离,是在寻觅青草吗?古道行人,石碑枯树,一种淡淡的抒情流淌在整幅画作之中,自然的永恒,历史的推移,个人的渺小微不足道,不同于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高古悲怀,却有一种更为细腻精微的个人感受在其中。
“名画要作诗句读”,李成是一位诗意极浓的画家,这可能与他的家世和个人禀性遭际都有关系。《宣和画谱》描述李成:“气调不凡,而磊落有大志,因才命不偶,遂放意于诗洒间。又寓兴于両,精妙初非求售,唯以向娱于其间耳。”这里的李成是位不得志、不追名逐利的文人。在宋人撰《圣朝名画评》等书中甚至留下一段李成自己的表白,北宋开宝年间(968年〜976年),有个叫孙四皓的人想招李成至幕下为自己作画,李成十分干脆地回绝:“吾儒者,粗识去就,性爱山水,弄笔自适耳,岂能奔走豪士之门与工技同处哉!”李成强烈而敏感地将自己与职业画家从身份上划清,以“儒者”而居。在五代后周时,李成的朋友王朴曾经准备将他推荐至朝廷做官,这大概是在958〜959年间,不过事未成行,王朴突然过世。李成没了引荐人,这可能是他人生中一次比较大的打击。到后来入宋,有不少贵族“驰书致币恳请者不绝于道”,但李成便足一概拒绝了,只是到了最后卫融请他去河南,李成将全家迁居河南淮阳,不久便“醉死”客舍。李成自己所谓“弄笔自适”,或者《宣和画谱》所说“自娱”,都带有个人游戏的意味,意在强调李成画作非营利性的一面,无论这是不是历史事实,我们的确可以在画作与文献中读出李成山水画作中的精神意境,“吐其胸中,而写之笔下”。
从师承讲,李成山水画学的足五代的荆浩、关仝,不过李成却将自己对自然的感受融入到创作中,创立了属于自己的样式。画史记载,中国山水画中“寒林”题材是由李成创造,“气象萧疏,烟林清旷”的寒林,不同于荆浩、范宽笔下的崇山峻岭,《读碑窠石图》所展现给我们的应该是比较典型的这种风格。风格的实现是通过画家一些个人创造性的样式以及独到的笔墨成为现实,《读碑窠石图》中树的造型便是他最有名的独创,被后世依其形似称为“蟹爪树”,虽是秃枝多节,用墨却极富润感,并没有秃树干枯老裂之感。李成的用笔细秀精谨,他被称为“卷云皴”的皴法,同样强调的是他笔下山石的浑圆饱满,不同于荆关山石的坚实硬挺;用墨方面,他对淡墨尤为重视,用得淡而滋润,有“惜墨如金”之誉,这使得画的对象层次极为丰富微妙,与用墨厚重的荆浩又是一大不同,而更有灵动之感。
李成的画作在宋初同辈山水画家中便有最高的地位,名声超过其中任何一位,许多社会上层人上对他的画作爱之不已,所以他的假圆可能是中国画史中最严重的一位,真迹传世极少,伪迹风行天下,不过半个多世纪后的米芾便发出感叹:“李成真见两本,伪见三百本”,提出“无李论”,即在他的那个时代便已经很难看到李成的真迹了。说李成的孙子李宥曾经出重金在市场上收购祖父的画作,结果也买了不少假画回来。李成画迹流传到今天的,除了这幅《读碑窠石图》之外,还有《晴峦萧寺图》等数幅,但都没有被定为真迹,而这幅《读碑窠石图》则被认为是最接近李成画风的作品,画中碑侧有“王晓人物,李成树石”落款。王晓是当时另—位画家,画的人物“颇古拙”。就让我们从这幅画作中去完成对这位往昔大师的想象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米手绘网 » 拼音王国手抄报模板,https://www.xmcdw.com/html/pic-1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