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手绘网小米手绘网

郭熙《窠石平远图》赏析

窠石平远图

郭熙《窠石平远图》,设色绢本,120.8cmx167.7cm,故宫博物院。

郭熙(1023〜约1085)。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孟县)人。熙宁年间为图画院艺学。后任翰林待记直长。善画山水寒林,初学李成。山石用“卷云皴”。树木作“蟹爪”状,后融贯南北画法,终自成一家,郭熙倡导实地写生。师法自然,主张绘画要与现实生活先关联,其子将他的创作经验整理为《林泉高致》,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阐述山水画理论的著作,郭熙提出“高远”“平远”“深远”的“三远”构图法,为我国山水画的散点透视奠定了基础。传世作品有《早春图》《幽谷图》《关山春雪图》等。

 

窠石平远图艺术特色:

《窠石平远图》若从画面上由远及近的来看,依次是山、水、窠石、寒林,并没有那种令我们激动感觉,反而令我们感到的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此图较多变化,或树身虬曲,细枝向下,藤蔓缠身;或树身挺直,细枝向上,密集而错落,爽利坚挺,显现其晚年笔墨愈益老辣放纵。而树叶或阔笔渍点,或细笔双勾,又填以赭红,映衬秋色,这在郭熙传世作品中也不多见。窠石依然以粗笔勾廓,以破笔似“卷云”扫出大致结构,淡墨渲染,形似“鬼脸”。远山也只是略加勾皴,注重淡墨的层层渲染,益增清幽旷远之感。

 

窠石平远图艺术导读:

宋初画家李成开创的笔势坚韧爽利,墨法明洁精微,烟云变火,潇洒清旷的画风,几乎风靡了整个北宋这除了技术上的高度成熟之外,其善于营造的平淡清远的意境似乎更适合晋唐以来士人们“澄怀观道”的理想追求——而这种追求,几乎构成了一部中华绘画史的精神脉络。于是,在“一片李成”中,范宽的峰峦高峻、笔势雄强、墨色黑厚的画风渐渐冷落,而郭熙却得以蝉蜕而出。

郭熙是一位绘画理论家。宋神宗特別赏识他,20年间,恩宠有加,将公中所藏汉唐以来的名画都拿出米让郭熙鉴赏,并一一品第。这大开了郭熙的眼界,使他有可能在取法李成的间时,自抒胸臆,而将李成画风推向巅峰,独步一时。当时宫中重要的屏幛,“非郭熙画不足以称”。后人将他与李成并称“李郭”。他早年自学,画风工致俊巧,后师法李成,笔墨渐精,晚年则愈益雄壮豪放。

在郭熙的山水画现论中,主张深入真山实水作观察体验为创作的先决条件。在深入实际体察时,他采用了对比的观察方法。《窠石平远图》画的是北方的深秋。从对比观察中,他体会到“西北之山多浑厚”,“其山多堆阜,盘礴而连延,不断于千甩之外,介丘有顷而迤逦,拔萃于四逵之野。”画中的窠石和远山正体现了这些特点。窠石用卷云皴法,以表现北方山水的浑厚和盘礴,是郭熙的创造。而秋天,他的感受是“秋山明净而如妆”,“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画中没有萧瑟和悲凉,从构图的气势,用笔的利爽,给人以肃穆、庄重、清神的美感。特別是曲折的溪水,明澈澄鲜,不激不怒,且清且浅,与历历的窠石相联系,给人以“水落石出”的感觉。这一深秋景色富于神韵,是一般画家难以察觉和表现得出的。

《窠石平远图》图左有小字落款:“窠石平远,元丰戊午(1078)年郭熙画。”可知是其晚年的作品。图绘深秋之旷野,一条曲折的小河分割平坡,坡旁有几块圆形巨石立于水中,而坡上则树木密集,多枯树虬枝,形似“蟹爪”。郭熙将这种带有北宋山水画标志意义的圆曲坚挺的线条美发挥到了极致。

此图自题《窠石平远》,而中国山水画的“三远”取景法,正是郭熙始创。从图中看,一派平旷的原野,着重画近景的坡、石、水流、丛树,只在右边围一座不高的远山,両曲'的上半部几乎不着笔墨,止适以烘托秋景的空旷萧瑟。何谓“平远”?郭熙在《林泉高致》中阐述:“白近山而塑远山,谓之平远……平远之色,有明有晦……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渺渺……平远者冲淡。”也就是说,“平远法”重在描画近山、近景,淡化中景,而以远山相烘托。与“高远法”——“自山下而仰山巅”的适于营造山势的巍峨、险峻,但也容易让人感觉压抑、沉重相比较,“平远法”旨在营造情景的平淡、空旷、幽远、清寂,这似乎正合了士人追逐的诗意。难怪苏东坡在《题郭熙秋山平远图》诗中感慨道:“木落骚人已怨秋,不堪平远发诗愁。”

现今能见到的郭熙作品并不多,真正可信的不过六、七幅。《窠石平远图》是其中署有年款的一幅,创作于元丰元年戊午(1078年),是郭熙晚年的杰作,也是欣赏他的画作和理解他的美术理论的绝佳作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米手绘网 » 拼音王国手抄报模板,https://www.xmcdw.com/html/pic-1219.html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