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手绘网小米手绘网

赵佶《听琴图》赏析

听琴图

赵佶《听琴图》,设色绢本,147.2cmx51.3cm,故宫博物院。

 

听琴图艺术特色:

这幅的背景和道具处理得十分简练,主人公背后,画松树一株,女萝攀附,枝叶扶疏,亭亭如盖。松下有竹数竿,苍翠欲滴,折旋向背,摇曳多姿。道具除琴案外,仅一几,几上置薰炉,秃烟袅袅。主人公对面,设小巧玲珑山石一块,上存一小古鼎,中插花枝一束,除以上这些外,别无它物。使人感觉到,这是一个高级的园庭,但却经过了作者精心剪裁。所有布景、道具以及次要人物的位置,都是围绕着主人公的演奏而安排的。整个画面的气氛,仿佛使人觉得,在这静谧之中,有一阵阵的琴声,混合着微风吹动松枝竹叶之声,从画中传出。借用白居易的一句诗来形容,其妙处那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画面上方,有”六贼”之首蔡京所题的七言绝句一首吟征调商灶下桐,松间疑有人松风。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弦一弄中。”右上角有宋徽宗赵佶所书瘦金书字体的”听琴阁”三字,左下角有他”天下一人”的画押,这样一来,这幅作品就成了他的了。其实这一幅作品是他画院里的画家绘画赵佶本人行乐时的状况。

 

听琴图艺术导读:

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有一幅北宋名画《听琴图》,松荫下,一人焚香抚琴,左右分别端坐着红袍、青袍听众和一名童子。人物的举止形貌传神,背景描绘也极有情趣。由于作者高超的水艺,似乎可以从人物情态、松风竹韵和袅袅轻烟中,听到悠扬的琴声。有人认为,这幅画是宋徽宗赵佶的自画像,听琴者中,红袍者为蔡京,青袍者为童贯。

画中的君距共同陶醉在艺术的天地中,而画外的三人关系也十分密切。追根溯源,赵佶沉湎干声色犬马之中,蔡京能够“金殿五曾拜相,玉堂十度宣麻”,都和艺术品的收藏有着不解之缘。

画作描绘得相当精致,人物表情以及画面气氛,足以引人入胜。通过纤细的技法和迷人的色彩,把作品描绘得工整清丽,神妙无加。但从所流传的赵佶各种画笔看来,以及古人的一切看法,认为此图不是赵佶之手笔,元汤自谓“余自可一望而识”。胡敬曾在他所著《西清札记》中大骂在上面题诗的蔡京,说他公然敢于皇上画笔上面正中题诗,看来是有一定的道理,也是值得分析的。应该说,无论如何蔡京不应该如此“肆无忌惮”地题诗于画之正中,而且还在皇上御笔上方。因此,历代鉴赏家认为《听琴图》并非赵佶之作。然而不管此作是代笔,或者是画院中人的作品,无论如何,它都是一幅“神笔之妙、无以复加”的上乘作品。

宋徽宗对蔡京书法的喜爱巾来已久。史书记载说,有一年夏天,蔡京在极力侍奉他的下属的扇子上题了两句杜甫的诗。后来这把扇子被一位王子花两万钱买走了。而这位王子,就是登上皇位之前的赵佶。可以想见,这位本身就是法大家的宋徽宗是何等喜爱蔡京的作品。

宋徽宗即位之初,曾将蔡京贬到杭州一带。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的初秋时节,宦宫童贯作为内廷供奉官,到杭州为皇帝征集文玩字画。谪居杭州的蔡京闻讯大喜,立刻与童贯拉上了关系,史称其宴游“不舍昼夜”。蔡京不仅为童贯出谋划策,使杭州城里流藏民间的几件传世不朽之作,全部落入童贯手中,其中,有王心军的字、顾闳中的画,还有宋徽宗梦寐以求的南唐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使童贯在宋徽宗面前格外得宠,蔡京还发挥自己的书画专长,精心画就屏障、扇带等书品,并代购名人书画,加入题跋,甚至借以冒充自己作品。同时,重贿童贯代为斡旋。由于童贯极力推举蔡京,再加上宋徽宗对蔡京书画艺术的偏爱,冰有了蔡京升为宰相的可能,蔡京出相后,利用宋徽宗痴迷艺术的特点,以书画为诱饵,令其玩物丧志,厌政弃权,享乐为上;自己则借势乘虚而人,攫取权柄。他与童贯更是狼狈为奸,把个朝廷搞得乌烟瘴气,昏君、奸臣、恶宦联手,直到断送北宋江山为止。

现代人品评书画,往往说“书品即人品”,“书如其人”,但这样的评语用在蔡京身上并不合适。蔡京里为人所不齿,但他的书法确有独到之处。他与当时的苏轼、黄庭坚和米芾同为宋代的四大书法家,史称“苏黄米蔡”,《宣和书谱》说:“其字严而不拘,逸而不外规矩。正如冠剑大臣,议于廊庙之上;行如贵胄公子,意气赫奕,光彩照人。大字冠如古今,鲜有俦匹。”这些评论里然有献媚的可能,但《铁围山从谈》所说“字势豪健,痛快视着”还是较为可信的。只是后世的人们恶其为人,连书法家的名号也不想给他,把“苏黄米蔡”中的蔡说成是蔡襄。

假如《听琴图》中的三人果然是徽宗、蔡京、童贯,那么他们的命运倒也宥相似之处。靖康二年,徽宗与钦宗一同被金兵俘获,后被押往北边闪禁,受尽屈辱后死于五网城(今黑龙江依兰)。蔡京被流放岭南,饿死在路上。而童贯也被人砍掉了脑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米手绘网 » 拼音王国手抄报模板,https://www.xmcdw.com/html/pic-1210.html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