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手绘网小米手绘网

李迪《风雨归牧图》赏析

风雨归牧图

李迪《风雨归牧图》,设色绢本立轴,120.4cmx102.5cm,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风雨归牧图艺术特色:

纵观全而,画家笔墨之精妙,设色之雅致,形态之雅致,令人叹为观止;更妙的是,画者并未直写风雨,而是透过人、牛的动态,草木的形状,以及墨色淡彩的渗化,将风声雨势以及牧童的切切归心表现的真切动人。

 

风雨归牧图艺术导读:

《风雨归牧图》是画牛的画作中常见的题材,但擅画花鸟走兽而长于写生的李迪,却赋予这个传统画题以崭新的绘画语言和深邃的表现意趣。画作笔墨精细,有工有写,足见画家描绘事物的功力。画上一对水牛的背景是一片呈半椭圆形的溪水,溪岸左上是土丘坡脚,长满乱草与矮树丛,弧形溪边错落生长着芦苇和水草。矮林枝叶向右倾斜,芦苇和水草向右倒伏,形象地点出大风从左边吹来而溪岸右下是两株向左、向溪心上空斜长的柳树,与从左向右猛刮的狂风形成对峙。

画家运用娟秀精细而流畅的笔法、激奋跃动的线条和浓淡相济的设色,不仅写出了柳丝翻飞、芦苇倾倒的情状,更渲染出一片天色相接的空濛,使一场犴风骤雨即将来临的气势跃然纸上,令观者似感触到空气中雨意昂然的清润。

画上天色昏蒙,风雨骤起,水波奔涌,柳枝摇曳,落叶在疾风中狂舞。画家一开始即致力于渲染风雨气氛,颇为成功。稍远处,两个身披蓑衣、骑着水牛的牧童,迎着风雨,匆匆踏上归家的路程。一牧童俯身前倾,在风中右手扶笠,左肋紧夹牛鞭;另一牧童爬在牛背上,转身向后,正要捡取被风吹落的斗笠。两个童子的神态、姿势,栩栩如生。两条水牛,一前一后,踯蹰而行。在前的大牛,转首回视,如唤似催;在后的小牛,哞哞有声,急步赶上。两牛奔走的姿势颇竹韵致。八只牛蹄行起布落,或停或驱,极富于变化,足见画家观察之深人精微。此外,牛的形体表现,笔深厚柔靭,更兼以苍润的浓淡墨色,把蹄角、毛皮、背肉的质感特征和肌肤的凹凸起伏天然染出。

作品在表现两牧童的体势及与两水牛关系时也有独到之处:牧童身披蓑衣,正急匆匆地顶风驱牛归去;两牛体势豪放,腰圆臀肥,四蹄劲健。前边牧童扶住斗笠、挟紧牛鞭,弯腰伏向牛背,催牛疾奔,而胯下水牛却蓦地停蹄回首,似在呼唤后面的水牛快跟上。后面的牧童因斗笠被一阵狂风吹落树旁,转身向后爬在奔跑着的牛背上,欲下不能,欲罢不甘,正犹豫地盯着斗笠。这一静一动、一向前伏一向后爬的体势形成了强烈对比,让人忍俊不禁。

此画的另—高妙之处,在于风雨中草木的描写。画幅右面,几乎全是柳叶,处理不好,易陷平板单调。画家舒胸敞怀,奋笔挥洒,腕底如起风雨。线如风声,色似雨滴,让干湿浓淡自然晕化。柳叶显得繁而不乱,密而不堵,一股空灵之气透出笔墨之外。柳叶之间,散见诸多枝条,纵横曲直,穿插复叠,甚得笔韵。至于画幅下半部矮木芦草,笔法更见轻捷俊逸,疏疏密密,长长短短,随机化出,而无刻意经营的痕迹。

这幅《风雨归牧图》,显古代绘画中描写牧归景色中的一幅杰作。画上款署“甲午岁李迪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米手绘网 » 拼音王国手抄报模板,https://www.xmcdw.com/html/pic-1198.html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