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手绘网小米手绘网

王翚《溪山红树图》赏析

溪山红树图

王翚《溪山红树图》,设色纸本,112.4cmx39.5cm,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溪山红树图作者简介

王翚(1632〜1717年),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清代著名画家,被称为“清初画圣”。师从王时敏、王鉴,博采古人之长而不局限于南宗,艺术上风貌较多。作品清丽深秀,功力极为深厚。与王鉴、王时敏、王原祁合称山水画家“四王”,论画主张“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传世作品有《溪山红树图轴》《虞山枫林图轴》《小中见大册》等。

 

溪山红树图艺术特色:

画中以圆转重叠、突兀高耸的山峰为主体,山溪逶迤前行,涟漪阵起,秋波荡漾,两岸林木,红翠相间,整个画中意境深幽,秋气袭人。画家拟王蒙笔意与布局,构景繁密,山势云动,境界深奇。山石画法以墨笔牛毛皴和解索皴为主,干笔皴擦,浓墨点苔,既显浓密厚重,又鲜艳夺目,光彩熠熠。《溪山红树图》是其传世精品,他学元代王蒙的笔法,以类似牛毛皴松秀而流动的线条,构成活泼的画面,加上颜色较艳丽的红色和绿色,使整个画面有一种轻快愉悦的调子。

 

溪山红树图艺术导读:

清初的山水画,受明代董其昌的影响较深。当时最负盛名的“四王、吴、恽”(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恽格)六大山水画家,大多以师古、摹古为能事,使山水画越来越枯燥乏味,缺乏生气,这实际上是把中国传统艺术引向复古的道路。但是,他们的画风却受到清朝统治者的赏识,风靡画坛,成为支配力量,当时被称为“正统派”,影响画坛近两个世纪之久。

“四王”中,王翚与另外“三王”有所不同,他虽然也仿古,可是在临古中能融会诸家,变化生新。王时敏称赞他“集古人之长,尽趋笔端”。他摹古的各派画家有王维、李成、董源、巨然、荆浩、关仝、燕文贵、米芾、刘松年、黄子久、王蒙、吴镇、赵松雪、沈周、文征明、董其昌,等等。因此,他的画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力,笔墨纯熟秀润,工致谨严,用笔雄健,有独到之处。这幅《溪山红树图》就是工犖最负盛名的一幅代表作。画的下方,山溪逶迤,秋水扬波,涟漪阵起。两岸秋林,山溪透翠相间,灿烂耀目。溪岸上,道路盘曲,村墟错杂。路旁,在画的中部作一山峦,山顶上寺观塔院,掩映于红树苍松之间,林泉飞爆,烟横雾断。左方,在山峦之后,一峰高耸入云,雄踞睥睨,气概非凡。画中的山石主要以墨笔画成,以牛毛兼解索皴,淡墨干笔擦染,再以浓墨点苔点,点画离披,郁茂沉古,笔法松秀,墨色滋润,膘等重色的超卓技巧,无怪乎当时已足画名满天下的王时敏在这幅画中题道:“石谷此图,虽仿山樵,而用笔措思,全以右丞为宗,故风格高奇,迥出山樵规格之外、……”赞叹之余还深为不能得到此画而惋惜。王翚的挚友恽寿平也在画的上方诗堂题识中说,对这幅“发挥新意”的作品“惊叹欲绝”,几欲据为己有而不能,最后是被盐商潘某所得,显然是出了极高的价钱。清初盐商巨贾对艺术品的收藏以及对专业画家的影响于此可见一斑。

王翚生长在一个世代文人兼画家的家庭,未涉足仕途,拜王鉴、王时敏为师。55岁时,康熙帝命他主绘《南巡图》,得到皇帝的奖赏,声誉日隆,求画者也更众,以至“东南画手,多列门墙”成为清代“虞山派”的领袖。受业弟子大多是亦步亦趋,辗转抄袭,没有出新,只是少数人有“青出于蓝”之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米手绘网 » 拼音王国手抄报模板,https://www.xmcdw.com/html/pic-1189.html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