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松下抚琴图》轴,1480年,纸本、墨笔,173.3x64.2cm,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幅上有作者长题:“虎丘送客地,设饯五台杪。凭高睇往路,千里空荡筱。侠君都水郎,德朴文思巧。鸣之则惊人,何异丹穴鸟。导泉有鲁役,汶泗探历杏。上下务通流,百雍成电扫。三年身始归,山水苦缠绕。劝君为泉记,先意说在草。人物要相当,非君殆谁造。此丘亦有泉,名赖陆羽好。饮君重乡味,勿谓杯勺小。水部徐君仲山,治泉鲁中者几三年,顷凹寻行,因携洒饯别虎丘,水部即席有作漫倚韵答之。庚子灯夕前三日沈周识。”是图绘于1480年,作者时年五十三岁,系沈周的盛年之作。
沈周的山水大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分上中下三段,下段为近树、坡石,其上总有一文士或立或坐,隔着水潭便是中段,中段为高峰大岭,中有飞瀑下倾,上段留出空白,书写长题。这是沈周山水画常用的布局程式,如本幅和前文所介绍的《庐山高图》便是其中的代表作。本图是沈周画给一位在山东掌理河渠的水利官徐仲山的,他在任上颇冇政绩,回到故里后又要离开,临行前在虎丘与沈周等小酌告别,沈周欣然作此七尺图画并题上了人段颂扬其政绩的诗句。画家的构思非常奇妙,不画虎丘饯别的情景,仅画与饯别毫不相关的操琴文人,这实际上体现了作者与徐仲山心灵上的沟通,其意取自春秋伯牙弹奏“高山流水”典故,喻徐、沈互为知音。而这些潜台词,无须画家一一表述,靠读画者自己去感悟联想。
在艺术上,本图虽粗细相间,仍系沈周典型的“粗沈”风格,以屮锋粗笔勾皴坡石,皴法以解索皴、牛毛皴为主,弯曲有度的线条显出江南松软的土质峰岭,再用浓墨点苔,神采动人。松树苍劲有力,刚柔并济,点景人物的用笔十分精到,刻画出一个乐于山川的琴者形象,潺潺的流水成了琴音的和声。无论是构思、构图,还是音韵、松风、泉声,都浑然一体,隽永恒存。(余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米手绘网 » 拼音王国手抄报模板,https://www.xmcdw.com/html/pic-1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