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手绘网小米手绘网

尼德兰和德国早期古典油画大师技法

尼德兰和德国早期古典油画大师技法

 

详情介绍:

尼德兰和德国早期古典油画大师技法

 

历史上称为“尼德兰”的地区,是指现在的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和法国东北部。尼德兰北方根特的布鲁塞尔画家凡•艾克兄弟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历经探索,于1420年发明了简便、快干的凋油技法,发明了油画调色板并创造了蛋彩和油彩并用的混合技法,油画从此成为独立画种。

 

胡伯特•凡•艾克(1379—1426)于1425年接受委托并开始动笔,死后由其弟扬•凡•艾克(1380—1441)绘制完成的《根特祭坛画》,以及扬•凡•艾克绘画的《阿诺芬尼夫妇结婚像》、《阿诺芬尼肖像》、《罗兰宰相的圣母像》、《凡德尔莱神父的圣母》,均为那个时期的油画代表作。

 

以扬•凡•艾克为代表的尼德兰北方画派的油画技法,主要是先用蛋彩绘底稿,再用油彩完成作品。作画前用胶水在硬质的画板上薄薄地涂6次,贴上麻布,涂上白垩与胶或石膏与胶,然后将完整的底稿移到画板上,并在画板上完成精密的素描稿,再根据素描稿以很薄的单色线条仔细地画底稿(参看第一章图18)。作画时用蛋胶粉颜料以透明画法赋色,使画面十分平滑而无突出的笔触变化。最明亮的敷色部分是以画板的底色为基础,通过透明感较强的颜料层透出白底表现亮部,暗部则涂得比较厚。调制颜料粉的媒剂是加热处理后的亚麻仁油、松节油和树脂。作品完成后,将作品涂上油腻性的深厚的树脂或琥珀的光油。

 

尼德兰南方佛兰德斯的画家也采用北方的油画技法绘制油画。后来鲁本斯结合意大利的油画技法对这一技法进行一些改革。鲁本斯于1621—1625年绘制的一套23幅组《玛丽•美第奇的生涯》,仍然是采用尼德兰北方画派的一些最基本的画法绘制的油画。

 

初朗尼德兰绘画的内容一般取树于宗教圣经故事,在形式上具有中世纪哥特式艺术的某些特点,既使尼德兰绘画中最美的人物也多少带有“木讷”的形态,笼罩上一层浓厚而静谧的神秘主义的宗教面纱。

 

尼德兰初期画家的作品具有壮丽、严肃和富有装饰性的特点,形象具有悲剧感。作品构图、人物的姿态表情皆肃穆沉静,整个画面仿佛凝固在一个神圣的瞬间。这些画家的作品蕴藏着一种感人的内聚力,一种苦行僧般炽热而执着的内在热情。尼德兰早期画家也各有独特之处罗伯特•康宾(1375一1444)的《三叶祭坛画》,流露着市民生活情趣,是尼德兰绘画中最早描绘街景的作品委登(1399—1464)去意大利受到很大影响,其肖像画十分真实感人。

 

凡•艾克的弟子克里斯蒂斯(?一1473)不仅是凡•艾克技法的直接继承人,而且学习细密画技法,并受委登画风的影响,刻画形象十分细腻。

 

尼德兰油画技法通过画家的钻研而得到发展,并旦不断向国外传播。尼德兰肖像画家尤斯•范•格里夫(1485—1541)去法国宫廷作画,将尼德兰油画技法传到法国。尤斯•范•根特(或琼斯丢斯•凡•根特)去意大利将技法传到佛罗伦萨。1474年,雨果•凡•德尔•高斯(1440—1482)成为根特画家行会会长,他的油彩祭坛画技法精湛,人物形象生动、自然(图10—12)。

 

德国画家也采用尼德兰的油画技法。格吕内瓦尔德(1474—1528)的油画色彩十分优美。画家丢勒(1471—1528)的肖像画技法在美术史上影响很大。荷尔拜因(1497—1543)采用尼德兰油画技法用羊皮纸作圆。他去英国宫廷画肖像画,将尼德兰汕画技法传播到英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米手绘网 » 拼音王国手抄报模板,https://www.xmcdw.com/html/course-410.html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