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手绘网小米手绘网

“赵粉”牡丹的画法

“赵粉”牡丹的画法

 

详情介绍:

中国画的颜色分植物色、动物色和矿物色。淡彩主要指以植物色、动物色为主。

 

“赵粉”牡丹的画法(浅粉红色花朵的画法)

 

勾线

粉色的花朵要用淡墨勾线。叶片的正叶用浓墨勾线,反叶用重墨勾线。花柄、叶芽、宿匹和芽壳则用较淡的墨勾线,木本要用深浅不同的墨色勾点。

 

叶子的染法

画淡彩牡丹,也是先染叶,后染花。染绿叶的方法步骤是:要先打“底色”,再罩染“面子色”。

正叶打底色须要用花青渣子,就是事先用清水先将花青泡幵,上浮的颜色称为“面子色”,下面沉淀的称为“花青渣子”。把上浮的颜色倒出来单独存放,以备用于调草绿色之用。下面沉淀部分为花青渣子,用来打底色。

打底色时,先把整幅画正叶的叶筋脉的上部分染两遍,再用花青渣子分染叶筋脉的下面,并留一条由粗渐细的水线。按此程序反复造染,染出正叶的三度空间,即前面的叶要浅,越往后染就越深。最后染出最深处的几个“点”,称为“纵深”。

“纵深”使分染花青打底色的三度空间又加了一个深度,形成了“四度空间”。这程序要反复调整。因牡丹叶是春天的叶子,不像深秋叶筋那么凸显,要隐而不凸显,因所留水线显得很亮,所以还要用淡花青统染每一片叶子,使得所有叶子要有整体感。

正叶分染、统染后需要“托色”,即用上海出的锡管袋装国画“三绿”加白加黄,调成粉绿色,平涂在纸(绢)的背面。然后在这种粉绿色内添加白和赭石,平涂托在反叶、梗、匹、萼的纸(绢)背面。

托色后,在画面正面,再用草绿色罩染正叶。

草绿是用藤黄加花青“面子色”调配而成。调草绿时,先要把藤黄放在盘中加水研磨,要现用现研(不可用水泡,用泡出来的藤黄调出的草绿不鲜亮。更不能用热水,因为藤黄遇热变质,称为“走油”。用“走油”的藤黄调配出的草绿显得陈厚)。要把花青“面子色”按比例的多少调进藤黄汁中,才能准确地调成嫩草绿、草绿、冷草绿,掌握冷暖色度。

罩草绿时,要根据叶子的前后关系,在染过花青底色的正叶上罩不同色调的草绿,使正叶的色调形成由暖渐冷的三个层次。正叶完成后,再染反叶。反叶要用嫩草绿分染。(反叶分染与正叶分染时留叶脉筋正相反,反叶是先染叶脉下面,后染叶脉上面,在叶脉线上要留出水线。)染反叶设色时不可过重。反叶全部分染完成后,再用更浅的嫩草绿统染一遍。

 

花朵的染法

先用淡白粉提染,再根据牡丹花瓣结构分染淡洋红。分染时要按花瓣放射状脉络的生长结构用笔,不可“横拖”。要先染正瓣,后染反瓣,正瓣略深,反瓣浅淡,染出每一瓣由深到浅的变化过渡。为加强花的立体感,最后还须用蛤粉提染花瓣的边缘,先提染反瓣,再提染正瓣。

洋红(洋红这种颜色“文革”后改称“曙红”)原是进口的颜色,是由一种昆虫加工提炼而来。中国的红色是朱砂、胭脂。洋红最早引进应上溯到明代。明永乐时期郑和下西洋,从南非的岛屿马达加斯加舶来,故称“西洋红”。当时弥足珍贵,现在我国云南已经把这种昆虫引进养殖用以制作洋红。

用西洋红染出的牡丹,用色很淡,只是在花心处及瓣基地痕处染得略深,使其显得非常娇嫩。西洋纹染花朵能充分表现出牡丹“赵粉”色泽的薄润特点,如果过重往往既显得很“怯”,也显得很“火气”。不能先用洋红打底色。若先用洋红打底,再罩淡白粉,花朵画出来的色彩效果往往显“腻”,花朵的颜色也显得重而老。设色的追求是淡而不灰、艳而不火,要有远观厚、近看薄的效果。

 

花蕊的画法

子房平涂白粉,用洋红染芯皮外衣的立体感,要两边深中间浅,上边深下边浅,最后用胭脂勒。柱头用石黄提染后,再用洋红色勾勒。花丝用浓白粉勾,干后在根部统染淡洋红,使花丝形成根部淡粉红而尖梢渐白的过渡。用白加黄立粉点花药,也可以用石青色直接点花药,点花药时要攒三聚五。

 

木本的画法

先用墨勾点靠近包壳的部分,再向下勾皴前几年的木本,用淡墨染出木本的阴阳节奏。去年生成的一年龄木本呈赭绿色,前年的木本是赭青色,三年以上的木本是赭墨色。上色时一般不可平涂赫石色,用纯赫石色则是干枯的死枝了。

淡彩牡丹的正叶、反叶、花萼、托叶、嫩梗、叶匹等,最后都要细致收拾加工。正叶的主、副筋用胭脂勒;反叶的主、副筋用赭石加胭脂勒;花梗用淡草绿或淡胭脂染立体感,并用淡草绿或淡胭脂进行勾勒;唯有花萼用赭石勒。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米手绘网 » 拼音王国手抄报模板,https://www.xmcdw.com/html/course-3758.html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