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竹的写意画法,墨竹的写意技法
1.物性
竹子为常绿木本,种类很多,有刚竹、毛竹、佛肚竹、筼筜竹等。竹有节,诗人、画家常以“有节气”、“虚心”、“节节高升”而赞之。竹坚韧、挺拔、无花(竹开花后即死去),因而又象征着“坚韧不拔”、“刚直不阿”和“朴实无华”(中国古文字中“花”即是“华”)。竹四季常绿青翠,故又以“青春常在”喻之。竹耐寒并能顽强地生长于贫瘠的山石之间。因此与梅、兰、菊共誉为“四君子”,与松、梅同称为“岁寒三友”。竹子自古与我国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人们赞美竹子实则是赞美人的精神,难怪竹子成为诗人、画家笔下经常赞颂的主题。
2.结构
竹子有圆柱形的长竿,竿空而有节。一般离地面六七节处开始生发竹枝,枝必生于竹节处,枝上再分生细枝,细枝之末即为竹梢。梢头生叶,叶形长而端尖,叶质薄而有弹性,叶在梢头排列为羽状,一柄三叶、四叶、五叶,乃至十几片叶不等。竹子的地下茎称为竹鞭,呈一节节之状,节上生芽,芽出土即为笱,筍长大则为竹竿。
3.墨竹的画法
宋代有画竹专家文同和元代士大夫多以画竹抒怀寄情。历代大批文人的介人使得墨竹的画法形成一大专科,同时也总结出了一系列的画竹理论。明清以来画竹名家辈出,清代的郑板桥画竹更是脍炙人口。板桥画竹每画必题,从而使他的墨竹作品内涵更为丰富。
经历代画家的共同努力,墨竹画法形成了非常讲究而又完整的技法和理论体系。郑板桥的一段精彩描述便是画竹理论的很好总结。他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这说明了他所画的竹子,既来源于生活,又不拘泥于生活的真实c既是“成竹于胸”,但所画又非“胸中成竹”,而是依据客观之竹,经概括、提炼之后,人格化、个性化的一种表现。
学习画竹可以先从临摹入手,掌握竹子枝、竿、叶的组织规律和笔墨表现方法,然后对竹子进行观察、写生、研究、印证。
画竹叶。要先学会撇写单叶的用笔方法,藏锋起笔,勿露尖端,行笔要将力送至叶端,收笔时笔锋忌散,并要略带回锋之意,笔笔肯定,不可复描。画竹叶之用笔方法犹如楷书之“撇”法。学会撇单叶的方法之后,再学习画两片叶。画两片叶应有长短、宽窄之变化,两笔间要有类似行书用笔相互呼应的笔意。继而再学画三片、四片、五片乃至十数片叶的“鞒叶”方法。前人从竹叶的相互关系来看叶的组织规律,总结概括两片叶为“人”字、三片为“个”字、四片为“介”字、五片为“分”字等形态(画五片叶中有一叶与其他叶相交,不可画成五指分散形)。又将竹叶的“顶梢叶”概括为“惊鸦”、“落雁”,“旁梢叶”概括为“鱼尾”。初学画竹叶就可从这些概括的单组形象入手,待熟练掌握之后,加以变化组合。掌握了画竹叶的组合规律,即使百叶、千叶,其画法都是一样,只不过在竹叶繁密众多之时,要多从整体的布局来考虑罢了。(图4-1)
前人有“怒气画竹”之说,就是要求画竹时,一气呵成,笔气相贯,下笔肯定,大胆利落,一挥而就。否则竹叶的爽利、劲拔之气就会丧失殆尽。(图4-2)
画竹叶的墨色以浓墨为主,淡墨辅之。当然,从整幅墨竹的章法来看,要根据风、晴、雨、雪,舂、夏、秋、冬等不同立意,采取相应的笔墨表现方法,非一套公式可以代之。(图4-3)
总起来说,大组成片的竹叶安排,要从墨色整体的干、湿、浓、淡以及竹叶重叠的疏密关系这两个方面着眼,要将竹叶画得繁而不乱,疏而不散,既有统一又有变化才好。(图4-4)画竹竿。用羊毫笔满调淡墨后,笔侧略蘸一些稍浓的墨,迅速落纸,中锋运笔画竿。每画至竹节处的起笔和收笔都要略顿笔,使节处形状凸起。稍候趁墨色半干时用浓墨勾写竹节。
画两竿忌平行,竹节也不要并列。用笔、用墨应有粗细和浓淡之变化。三竿以上还应有疏密和穿插之安排。
画竹枝是为了准备画竹叶。出枝的方向要考虑画面的大势,出枝的多少要考虑画面上准备画叶的疏密和多少的视觉分量。所以画枝之前,应先斟酌画面大势,然后按竹叶多少、疏密和走势来决定出枝的多少和出枝的方向。
古代画竹之谱中称出枝画法为“迸跳”,其意是用笔要跳动活跃,下笔要快捷而生动。用笔慢,则竹枝无弹性,同时也缺乏生气。(图4-5)
画竹筍。利用毛笔的自然形态,笔尖朝上,笔侧落纸,数笔层叠而成。淡墨画笱,浓墨点斑,筍皮尖端亦用浓墨勾写。(图4-6)
生叶的枝头称为“竹梢”。画竹梢头用笔要顺逆往来兼施,不可一味单调地顺笔画梢。竹梢头画得生动活泼,才能与枝梢所生长的竹叶的动感相协调。在一幅墨竹画中,尤其要处理好顶梢和旁梢的枝、叶。历代许多文人画家、书法家认为画竹之法与书法相通,竿用“篆”法,枝与梢用“草”法是颇有道理的。枝梢活,生叶才会有生气。(图4-7、图4-8)墨竹枝、竿、叶组合画法。竹的组合画法步骤有两种方式:一是从竹竿落墨画起,应先考虑竿的数目和画面“布白”与“分割”。竿数多要分组画,有疏有密,有粗有细,有浓有淡,同时要安排好各组之间的联系,勿使气势脱节。二是从竹叶画起,应先布置好全幅画的“墨气”。因为画叶以浓墨为主,浓鑤的视觉分景较重,画面重心与浓墨所画之叶有很大的关系。为避免画面“散”、“花”的毛病,必须整体考虑浓墨竹叶在画面的位置和分量。
4.技法理论要点:画法与书法的关系
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有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应知书画本来同。”这首诗道出了写意花鸟画的用笔与书法用笔是相通的。
中国写意花鸟画线条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线条除构成形象之外,还具有自身独立的审美价值。中国的书法正是在表现汉字结构、笔画之外,追求线的审美价值的艺术。我国历史上数不尽的书法家们耗尽毕生的精力实践和探求,使书法线条之美达到如此精妙传神的地步,成为我们民族引以为自豪的艺术精华。书法线条的独立美,在写意花鸟画中的运用已成自然。历代国画大师们无不十分强调将书法用笔运用于绘画。黄宾虹先生说得斩钉截铁:“言画法者,先明书法。”其中一个“先”字,有力地强调了书法对于绘画的重要作用。
倘若舍去了线的自身独立之美,线在绘画中仅仅成为界定形象轮廓的干巴巴的痕迹。对于写意花鸟画中活生生的形象而言,也就大大失去了艺术的含量。
因此,用笔的书法趣味和书法技巧,是写意花鸟画的优秀传统之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米手绘网 » 拼音王国手抄报模板,https://www.xmcdw.com/html/course-3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