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的写意画法,菊花写意画技法
1.物性
菊为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别名有黄花、秋菊、金蕊、帝女花、延年花、家菊等。花期9月〜11月,晚菊开至12月。花色有黄、白、粉红、雪青、玫瑰、紫红、墨红(即墨菊)、淡绿、红面黄背、泥金等。
菊花自古为人们所喜爱。因其于百花凋谢的秋风中凛然而盛开,被人们当作是“顽强”、“坚贞不屈”的象征。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有诗赞菊花曰:“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菊花味甘苦,传说“英可餐,餐之可延年”。因而菊花又是“延年益寿”、“长寿”的象征。菊花的花瓣花谢时常常不落,有诗句赞之“宁可枝头抱香死”。菊与梅、兰、竹共称“四君子”,历来为文人、雅士所称道。菊又与兰、水仙、菖蒲合称为“四雅”,是案头高雅的清供之品。
2.结构
菊花的花型有球型、飞舞型、蟹爪型、烟花型等多种。花瓣形状有直管状、片状、勺状、勾状、丝状等。菊花的叶因花头的大小而有区别。一般情况下,花头大者叶大而圆厚;花头小者叶小而尖薄。菊花之叶的边缘为歧齿形,全叶为五歧四缺,叶柄近茎处偶有小托叶。菊的枝梗虽为草本,却因生长幵花于燥寒之秋季,又要支撑硕大多瓣的花头,其枝梗坚硬挺拔之态宛若木质,如果以草本之法画反倒失却了菊花的耐寒拒霜之气。
3.菊花的画法
画菊花花头,一般以分组勾勒花瓣的方法来表现。菊是秋花,用较干的浓墨中锋勾写出的花瓣比起淡墨勾线的花瓣更能突出菊花傲霜的气质。(图6-1)
菊花的品种较多,因花瓣、花型之不同画法各异。球型花头要画得饱满有球状感。在线的组织上要结合花瓣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实远虚的“透视”规律来勾写花头。待勾线的墨干后再晕染花的颜色。晕染花色不必面面倶到,适当留下一些空白不染,反倒感觉轻松、自然、大方。白色的花瓣在墨线干后,用淡花青烘染,托出白花。烘染白花的淡花青色要一次调到足够的量,以免多次调色,形成深浅不一的花斑。(图6-2)
蟹爪型、烟花型的花头要画出其特征。飞舞型的花头一般外层的花瓣较细长,要画得翩翩起舞。几种不同的花型在同一画面中要注意安排好花头的大小、疏密对比关系。(图6-3)画菊花花头还有一种先厾后勾的画法。一是以曙红笔端蘸胭脂虱写出花瓣,半干时再用浓墨勾出花瓣形状;二是用朱砂调胭脂厾写花瓣,半干时再用浓墨勾出花心相抱的花瓣,再以稍淡的墨勾出外瓣。(图6-4)
画菊花叶,用较大的羊毫笔中锋点虱叶形。笔上先调淡墨,然后在笔端或笔的一侧调浓墨迅速落笔虱写,这样画出的叶墨色自然有浓淡变化。画翻转的菊叶一般叶的正面墨色浓,反面墨色淡。初学时要根据写生的叶形落笔。(图6-5)
画叶用墨方法有两种:
第一,笔上先调淡墨画近根部的叶,然后再在笔端蘸少许浓墨接着画,最后笔尖、笔腹全蘸浓墨画近花头处的上仰的叶。菊花近花头处的叶较小而挺拔,近根部的叶较大而下垂。
第二,先以浓墨画上部小叶,略蘸清水画淡叶,接着再以笔端蘸清水继续画叶,笔上的墨自然渐淡。
以上两种用墨的方法是画叶的一般规律,无论是笔上的墨由淡到浓,还是由浓到淡,都要避免纸上叶的墨色从上到下单调的顺序渐淡或是顺序渐浓。浓淡依次递减或依次递增都会使墨色平板呆滞,无生气。墨色不但要有浓淡层次,还要有跳跃和呼应才能产生节奏感和韵味。(图6-6)
画枝梗。菊花的枝梗其质虽为草本,但因枝梗劲拔、坚韧,故要以中锋干涩的运笔方法画之。行笔要有顿挫,同时也要注意枝梗的疏密、粗细、曲直变化和相互穿插。(图6-7)
菊花的组合画法,一般先画花头,后画叶,再画枝梗。但在一幅画中全部以先画花头,后画叶的顺序来画,则缺少变化而单调不自然。因此,有时亦可先点叶后画花,形成花叶相掩映的层次,这样会显得生动自然。
有时为了画面色调的需要,待墨色干后或半干时可适当点染色彩,如淡花青、淡赭石、淡朱碟等收拾画面多余的“空白”,使画面更为统一、完整。(图6-8)
菊花常以竹、石或其他秋花来配景。菊与竹、石相互映衬,隐喻“坚定”、“高洁”、“韵逸”的内涵。(参见本书配套画册《中国写意花鸟画临摹范本》)
4.技法理论要点:线的形式美
以勾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画法要注意线的力度、动感、疏密、穿插和断连等方面的形式美。
力度是指线形所体现出的用笔力度。
动感是线形给人感觉到的动态美。
疏密是指线之间疏朗与繁密的艺术对比。
穿插是指线与线交叉的形式美。
断连是指线的断幵或连贯的生动气韵和书法趣味。
以上所说的力度与动感是指线自身的独立美,而疏密、穿插、断连则是指线与线之间的关系美。以勾线为主的造型方法来画菊花花头,线不仅起到造型的轮廓作用,同时,线的形式美对于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米手绘网 » 拼音王国手抄报模板,https://www.xmcdw.com/html/course-3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