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手绘网小米手绘网

北宋郭熙、王诜山水画中的树法特征

北宋郭熙、王诜山水画中的树法特征

 

树法可能是“李郭派山水”画中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了。郭熙、王诜在承传李成的寒林枯木(松干枯痩多节,小树如柴,出枝多蟹爪等特征)的同时,是又有所扩充的:树法总体上往往圆笔藏锋多用中锋写出通于天地气化的树木,但树身又稍兼用中偏锋,更能使其在转折处绵长圆融、虚灵而过,俗称“鲜头”,而枯树出枝一法又是小笔中锋,在虚空中劲挺划出弧线,也一改李成一味的“蟹爪”,多有“蟹爪”、“鹿角”的混用;特別主松更是如此,用中锋兼中侧锋的绵长虚灵的长线确立“君子”般的正气盎然的长松亭亭树身之后,加以细笔劲挺如扎人手的“攒针”在空中划出根根“铁针”,与松身更是加强了对比;繁复穿插“众小人”——藤萝草木,也并不一味像李成光把“众小人”处理成小树如柴,郭、王二人在“蟹爪”、“鹿角”并用的基础上,兼学诸家所长,加用各种夹叶、点叶以充实画面又可以进一步“不失自然”。

若冬山、春山,多川浓墨点叶來描绘,“夹”出“物形气化”的树身并与枯木形成强烈的点、线,主、次的反差(如《早春图》);若夏山、秋山,多用夹叶与主丛树形成面、线,主、次的反差(如《窠石平远图》),同样形成一束而确定为整张画面的主丛树与视觉中心;树根一法又往往露根、藏根混用,同样以顿挫跌宕的篆籀笔法描绘气化深沉的盘根结势。也再次说明郭熙、王洗只是将前人如李成、范宽、关仝、展子虔、二李、屈鼎等济家的画迹作为体证“林泉之心”的媒介,同时将自然的当下体悟也作为一念转境归人“林泉之心”的媒介,所以在性而发的基础上既能本质传承李成等前人诸家的技法图式,又能加以取舍、丰富,进一步深化、拓展了“李郭派”的山水而言,又开阔了其自身特有的艺术境界。而这些正是通过对前人画迹、对自然的感悟而体证出林泉之心的向然外显。

郭熙《早春图》
对郭熙《早春图》中的副丛树笔法解读

如此树木自身繁复结构(树身、出枝、树根)加至主、次树群相互盘纠交结的芩究终而形成了的主丛树,又进一步有意识地将其上下左“以虚形之气相通连会,自然形成一个不规则的“虚形封闭曲面”,使这种视觉中心更为整体、更是充溢化运动(在这封闭的曲面里挤压诸多小体积,使其显得膨胀,有着想要冲破曲线的张力)、充斥着更为倔强向上的生命力,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文徵明品评郭熙笔法是传承古人本质而得的:“峰峦溪壑,苍润淋漓,深得庸二李将军笔法”。

而王诜画中的虚型曲线,更为飘逸、疏朗,似有似无,飘忽不定,在此也可以看出其本身性格和作画时愉悦的态度。副丛树是重炱这种节奏,但不重复造型,在画面中互相牵引,互相顾盼,强调了主旋律,也强调了各处的造型。东坡在题王诜诗中“丑石半蹲山下虎,长松倒卧水中龙。试君眼力看多少,数到云峰第几重”。从中也可以看到其严谨而优美独特的树石造型难度。

用笔一法郭熙多用篆籀之笔,抑扬顿挫,笔走龙蛇,虎啸龙吟,神备气足,谢稚柳认为是壮健、气势雄厚、圆笔重锋而富于凝重的;王诜也多用篆籀之笔,但更为行云流水,一笔到底,笔中含轻重缓急,疏朗潇洒。谢认为是爽利、气格俊俏、露圆笔尖锋的特征。

用墨一法上本质传承了李成的特征:树木墨色总休而言浓过山石,并形成一定的对比又从“不失自然”中感悟而得:山石面大,光源照射面也越大,画面墨色随之相对丰富而清淡;相比较,树木交错浓密,光源不易射透,画面墨色也随之浓重,如此感悟并加以提炼与强凋又使整张画面在节奏上更显舞蹈、音乐之美,枯湿浓淡、阴阳相济、混沌而又变化;又因丛树之间的主、次地位不同而加强敷设不同的墨色、墨法,也往往虚实、皴擦、顿挫、点带、分连并用,以区别前后虚实远近、阴阳主次明晦,并充分考虑到每一棵树的“物形气化”,笔墨依附于造型,塑造出严谨而充实的“物形气化”之形象是李郭派显著的特征,郭熙、王诜二人正是上承了隋唐、五代臻至高峰,胜当时其他各路画风一筹;主、副丛树画而中多起到“隔”的作用,所谓“山之林木映蔽以分远近”,也有起到“引”的作用:在《幽谷图》等图中,副丛树“引”出龙脉,盘旋向上;也有“就”的作用,如同诗词中的“一拗一就”:

例如《渔村小雪图》等图中,远山上的副从树再次将山“形”调整到自己特定的审美中,而王诜主丛树以勾勒为主,而副丛树多以没骨手法,多向前后远近拉开方向,形成多出“水平式”通线,使其更接近李成“平远”;郭熙主、副丛树均以勾勒为主,结构穿插重重复复,始始终终,多向上下前后远近四方拉开方向,“三远法”并用,使其更接近于荆浩、关仝、范宽的“高山大岭”式。以上从郭熙、王诜的特有山水风格中可以看出两人都驾轻就熟地运用了这畔“画之本法”的绘画语言。两者笔墨线形终极目的正是由林泉之心而发,深刻表达宇宙人生的本质内涵。

王诜《渔村小雪图》中松树笔法
对王诜《渔村小雪图》中松树笔法的解读
王诜《渔村小雪图》
王诜《渔村小雪图》中的树法特征

相比于北宋,南宋山水从形式上一变全景山水为“边角山水”,但就笔墨造型技法,甚至于树木笔法基本上传承了北宋诸家之法,只是多加以方则刚硬的线形,以适应“边角山水”总体特征,所以作为研习山水技法而言,在此略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米手绘网 » 拼音王国手抄报模板,https://www.xmcdw.com/html/article-959.html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