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像石作品和画像砖作品
画像石和画像砖是指砌在建筑上的雕饰图像的砖石,多砌于墓室中,也有一些用于装饰地面上的石碑、石阙、石祠堂。画像石是刻在石头上的绘画;画像砖则是将图像模印于砖面上烧制而成。
地点:主要发现于山东西部、江苏南部、河南南阳、陕西北部、山西西北部等地。
在山东省发现的汉画像石最为丰富,有50多个县市已发现画像石,其中以长清孝堂山“郭巨”祠、嘉祥武氏祠和沂南汉墓画像石最具代表性。
画像石作品和画像砖作品:
(1)长清孝堂山石祠长清孝堂山石祠建于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前,石祠内东西北三壁及石隔梁上以阴线刻有36组图像,内容有伏羲,女娲、东王公、西王母等神话,以及周公辅成王,孔子及老子等历史故事和车马出行、宴饮百戏战争场景等画面。
(2)武氏祠画像石武氏祠画像,它的内容几乎包括了汉代画像石中流行的题材,其中以历史故事像最为丰富,如武梁祠山墙画的画像分为上下四层,除最下层表现的是宴饮,车子出行狩猎、战斗等现实生活的描绘外,其余部分都是对历史人物故事的雕绘。采取平面减地又加线刻的技法。
武氏祠画像石的题材,始祖于帝王的伏羲、女娲、神农、黄帝等。共分三层,第一层描绘了列女,有鲁秋明戏妻等;第二层描绘了孝子,有闵子骞失棰等;第三层描绘了刺客义士,有荆轲刺秦王、蔺相如完璧归赵等。
鉴赏:这种多层分格的方法,使画面细致而紧密,均衡而富有装饰性。
《荆轲刺秦王》选择了荆轲在殿堂上追杀绕柱而走的秦王不成,自己已被人抱住不能脱身,仍然愤怒地掷出匕首刺穿木柱这一紧张的瞬间,秦王猝不及防的极度惊恐和荆轲孤注一掷的奋力拼搏,构成了故事高潮的两种对立心理因素。
鉴赏:抓住紧张的瞬间变化,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状态。
《闵子骞失棰》故事据《太平御览》卷四一三引,师觉授《孝子传》云:“闵损,字子骞,鲁人,孔子弟子也,以德行称。早失母,后母遇之甚酷,损事之弥谨。损衣皆藁枲为絮,其子则绵纩重厚。父使损御,冬寒失辔;后母子御则不然。父怒诘之,损默然而已,后视二子衣,乃知其故,将欲遣妻。谏曰:‘大人有一寒子,犹尚垂心。若遣母,有二寒子也。’父感其言乃止。”画面选择了故事最后一个情节,闵子骞父亲醒悟“失辔”的原因之后,从车上转身抚慰既受虐待又受委屈并且下跪为后母求情的儿子,其父左手抚一子,转身以右手抚子骞脖颈,表现出愧爱交加的怜子之情。
鉴赏:形象生动,刻画了人物的内心情绪变化,表现性强,故事性强。
技法:武氏祠画像石是采用阴刻与阳刻、面与线相结合的技法,即形象外形平面的凸起,形象轮廓的内部则以阴线刻,形象外凹下部分,用法刀凿成密密的平行条纹,这种技法,称为“减地平雕加阴线刻”。
(3)南阳画像石河南是古代的文化中心,其中以南阳地区最多。南阳经济繁荣,豪强集中,南阳画像石题材包括历史故事、现实生活及神话。形式有阴刻及平面铲地等。
内容还有天文图像的日月星座等,这些天文图像多以人物或动物来表示,更具形象化,富于生气。描绘现实生活的画面,如乐舞百戏、车骑出行、骑射、宴饮等,都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雕刻不求细致,留有粗糙的凿底纹,构图疏朗,形象夸张,注重神似,手法质朴粗犷。
《二桃杀三士》故事记载于《宴子春秋·谏下篇》,说齐国有三个勇士都很勇敢,能搏猛虎。晏子认为他们傲慢无礼,对国家有害,便建议齐景公送给三人两只桃子,让他们自己论功吃桃,三人都夸自己有功,争要桃子,最后公孙接、田开疆认为自己功不如古冶子却取桃不让,是贪,如不死是无勇,便还桃而死,古冶子认为自己独自活着是不仁,也还桃自杀。
画面中除了三个勇士和盘中二桃外,并没有其他景物点缀,人物的动物形态和主题内容使人一目了然,体现了以独幅画面表现故事内容的概括能力。画中笔法简练豪放,线条粗犷劲利,对不同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情绪都描绘得淋漓尽致。
鉴赏:笔触简练流畅,人物生动传神,场面布局紧凑。
《虎拉车》想像力的丰富和大胆的提炼与夸张,对象最具典型特征的姿态动作与强力动感的美。《虎拉车》,车为方舆无轮,下绘云气,车上有飘扬的羽毛华盖及两羽人,车前由3只翼虎牵引,像是腾云驾雾向前奔驰。
鉴赏:大胆而合理的艺术夸张变形手法,更显出了活力、速度感和运动感。
(4)四川画像砖《盐井图》打井取盐,画面把井下取盐的情景刻画到了地面上,用透明的画面刻画了地下取盐的情景。
而多数画像砖集中发现于农业和手工业极为发达的四川成都地区。四川画像砖是用黏土模印烧制而成的实心砖,从题材上看,几乎找不到描绘忠孝节义之类的历史故事,而绝大多数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场面。
鉴赏:强调对细部的勾勒和对动态的夸张,画面刚柔并济。
《弋射收获》描绘劳动生活场面的画像更是栩栩如生,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如成都扬子山出土的《弋射收获》画像砖,分上下两部分。上图是弋射,图中以游动的群鱼象征郊野的池塘,几朵将要凋零的荷花和熟透的莲蓬竖立于水面,远处两株落叶的枯树引喻出秋天的景色,并与下图的收获情景相关联。池塘中一群似乎惊觉的水鸟忽然张皇而逃,岸上隐蔽在树下的两位猎人正引弓待发,或仰射或平射,凝神贯注,找寻着一发即中的目标,人物动态刚健有力。画中水鸟的惊逃和猎人的引弓欲射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整个环境由静变动的瞬间变化,构成了高潮来临之前的紧张而有趣的情节,唤起观赏者丰富的联想,充分地传达出郊外射猎那种张弛变化,惊险叠出而又轻松活泼饶有趣味的生活节奏。下图是收获,画中人物正在收割稻谷,右边二人挥镰而割,中间三人弯腰收拾捆扎稻穗,左边二人手提饭篮送饭到田间,构成一幅丰收季节的田间小景,具有朴实浓厚的生活气息。
鉴赏:秋天的两个画面表现在一砖上。通过留白,使上下两个画面拉开了空间距离。构图紧凑,注意瞬间变化,造型基本准确,人物姿态优美。
(5)陕西画像砖陕西画像艺术秦代的画迹留下甚少,现藏陕西博物馆的模印画像空心砖,印有侍卫、宴饮、狩猎等形象,简洁明快,其中射猎场面最为生动,猎手骑马飞驰,引弓追射,小鹿急速惊逃,画面紧张激烈,富于生活气息,是了解秦代绘画面貌的珍贵实物资料。此外,在陕西临潼和咸阳秦宫遗址发现秦代的模印画像空心砖,以及在咸阳、兴平先后出土有四神纹的画像砖,说明在秦代和西汉的建筑构件上,已经出现了画像艺术的形式。
陕西省以陕北绥德出土的画像石最多,其他在米脂、榆林也有发现。在题材内容方面,没有圣贤节烈的历史故事,除部分神话传说之外,大多数是现实生活的场面,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表现陕北农村乡土情调的画面,如《牛耕图》和《禽、马、牛车》、《放牧图》、《麦穗图》等。
另外,描绘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之多,也是绥德画像石的特点;而在布局结构上更独具风格,花纹边饰在画面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此外在石块上采用分格的表现形式,即把画面分成大小不等的方格,然后在格内刻出各种内容的画像,这种形式在画像艺术中也是独树一帜的。雕刻技法也是以减地平雕加阴线为主,但也有在减地后凸起的形象轮廓内用墨线描绘细部。对形象的刻画概括、简练,取得了质朴而简洁有力的效果。可见当时画像艺术之繁荣。
鉴赏:形象质朴而简洁有力,富于生活气息。
四神纹: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物。汉代,人们将它们视为瑞祥物,视为天上的四个神灵,以此表示四个方位。青龙代表东方,白虎代表西方,朱雀代表南方,玄武代表北方。见于瓦当、铜镜、墓室壁画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米手绘网 » 拼音王国手抄报模板,https://www.xmcdw.com/html/article-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