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像素描作画步骤解析:起稿、深入塑造和调整画面
艺术是情感的抒发,个性的创造。艺术的创作过程和商品生产流程绝不一样,和自然科学的研究过程也截然不同,它因人而异,因所描绘的对象而不同,任何千篇一律的程式化表现都是有违艺术创作初衷的。本章节关于作画步骤的解析,我们不是制定一套规则让同学们去遵循,而是通过列举几种方法来和同学们共同探索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规律性要素。
美术基本功的训练是在感觉的前提下对绘画规律进行理性的研究,而后,又在理解规律的基础上建立起更敏锐的感觉。理性指导下的感觉是更高层次的感觉,这是一种科学的训练手段。对素描而言,在作画过程中,每一阶段要解决的问题是非常明确的。下面我们从起稿、深入塑造和调整画面三个阶段来进行解析。
一、起稿——草创鸿笔
从艺术的深层结构和创作过程来看,绘画和文学有诸多相通之处。“草创鸿笔”用来形容素描写生的起稿过程可谓恰到好处。
不拘小节,从对象的整体感受和画面整体关系出发,对大的动势、形体、结构、黑白进行捕捉成为素描起稿的基本要求。
在起稿阶段,面对物象时正确的观察方法十分重要。从整体出发,由大到小,由大的比例、大的体面转折到局部、到具体,用相互比较的观察方法驾驭整体。
既要画得严谨,又要画得松弛。严谨是关系、特征点的严谨,尽量做到一步到位。松弛是细节的捕捉要留有余地。做到“辞已尽而势有余”、“物色尽而情有余”,做到这样,可谓“草创鸿笔”。
二、"随物宛转"——深入塑造
“塑造”一词来源于“雕塑”。“雕”是石雕当中的减法,“塑”是泥塑当中的加法,“塑造”包含这两层意思。我们画素描只不过是在二维平面上做雕塑,对形体空间的表现要求是一样的道理。在深入塑造阶段应进一步处理好质感、体块、空间及边线的虚实、强弱等关系,把形体塑造得更充实,把空间营造得更可信,这就是“随物宛转”。
深人塑造不意味要画得“更多”,而应是画得“更精准”。
“精准”不单指造型元素的“具体”,更重要的是“关系”的精准;不是一味“加强”,而是强的更强,弱的更弱,使主题和重点更加突出;不单是细节的丰满,更重要的是结构更加严谨;不单是形体从空间中凸显,还应和空间进一步融合。同时,在手法上也应当讲究线条、体块要有塑造感、绘画感,不能画“平”、画“腻”。
素描深入阶段,面对同一个对象,有的同学表现得比较刚硬;有的则画得柔婉;有的画得紧张,充满张力;有的画得娴静,别有画外逸致;有的画得大气,气势磅礴;有的画得小巧,小中见大。
此种差别,莫非性情,不可强求。同学们要从自己的真情实感出发,不可忸怩作态,应以主题突出、结构鲜明、手法得当论优劣,不应以大小、刚柔品高下。
三、"秋水长天"——调整画面
唐代诗人王勃在描绘滕王阁山水环抱的远景时写道:“落霞与孤鹙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诗中的“落霞与孤骛齐飞”指的是局部与局部的关系,而“秋水共长天一色”指的是局部与整体的关联,诗句从整体的角度品味着大自然的奇观。
对于素描而言,把握整体就是把握局部与局部的关系,以及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这些关系包括节奏关系(主次、虚实)、黑白关系(明暗、次序)、空间关系(高低、纵深)以及各造型元素的相互协调关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米手绘网 » 拼音王国手抄报模板,https://www.xmcdw.com/html/article-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