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素描的表现方法
在了解形成设计素描的整个创作思路与过程后,我们在创作设计素描时就有了头绪与方向。但在具体的创作中,还需要一些更为具体的方法来帮助我们寻找灵感,从而创作出设计素描.我们将在下文对这些方法作具体的讲解,通过这些表现方法,能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设计素描,也能在创作设计素描时让我们有更多的思维方式与灵感。
1.解构与重构
这里所说的解构与重构不同于哲学意义上的“解构主义”与“重构主义”.而是一种造型的方式。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立体派大师毕加索,主要是指在造型时.先将完整真实的物象做分解处理.再将相互分离的形态或形体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一种新的形式与结构,这一过程便称为解构与重构。
解构与重构可以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当进行设计素描的创作时,利用这种思维方式能让画面从一个母体中产生多方向的发展与多种新的组合方式,这些新的结构中又会产生新的秩序美感,从而让作品变得具有创新与设计感。解构与重构也是一种训练方式,我们在对物体进行解构与重构时,能形成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这种思维对设计素描的创作也是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的。如图7-18所示为毕加索著名作品《公牛头》,大师将普通自行车进行解构,将自行车坐垫与把手重构成了公牛头的造型,这件作品代表了重构造型思路的诞生,给观者带来了无法确定的双重含义,打破了从古至今一成不变的视觉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给了人们一种创造性的思维空间与方式。
公牛头,毕加索(图7-18)
2.转换法
转换法中的“转换”一词与“代替”相似,在表现同一对象时,选择不同的造型元素与排列组合去代替对象原有的元素与排列,会让画面产生无穷的变化与无限的可能性,而这种“代替"也称为转换法。如图7-19、图7-20所示,这是毕加索绘制的一组人物形体转换作品,我们能够看出画面中绘制的是一组人物形态,然而这些人物的元素转换为了几何形体、凳子、齿轮等其他元素,毕加索也借由这些元素来诠释人体部位间的关系.同时这样的转换也让画面富含创意感。
图7-19
图7-20
转换法能让画面在转换与代替中产生新奇的视觉效果,同时也存在而无限扩展的组合方式.使画面有了无穷的可能与潜力,从而使观者产生了丰富且特殊的感受,因此,在学习设计素描的过程中,转换法的训练也非常重要,它能让我们形成一种思维方式,开阔我们的灵活性与联想力,如图7-21、图7-22所示,基本形代替了羊头的结构与构造,使羊头带给我们不一样的视觉感受与设计感,而基本形也可以作为转换法训练时最基础的转换元素出现在画面中,除此之外,选择一些富有特色的形体作为转换对象,能使画面显得更加轻松、有趣。而这也需要多次的训练与尝试。
图7-21
图7-22
3.逆向思维表现法
逆向思维是指人们不再以一些司空见惯的思维模式出发,而是从其相反的角度出发来思考,这样的思维称为逆向思维,这也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模式。当在创作中使用逆向思维时,作品也会呈现出逆向思维表现法,表现出新颖与设计感。如图7-23所示,这是埃舍尔的作品《鸟变鱼》,正常的思维模式是,画面中从上到下会重复出现鸟的形象,但埃舍尔打破了这种思维的定式,从反面,即从鸟儿背景的空隙处找到了鱼的形象,如图7-24所示,使画面中的鸟儿自然地过渡到了鱼的形象,逆向思维表现法使画作呈现出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新颖感,而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利用这种思考方式与表现方法,使我们的画面更具设计意味。
图7-23
图7-24
4.抽象表现
抽象表现是现代设计艺术基础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什么是抽象表现呢?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具象的造型艺术与抽象的造型艺术的概念。
图7-25
具象与抽象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其中.具象的造型艺术指的是有着艺术家情感烙印与思维加工的形象与画面的表达,其所描绘的对象有着实物的特征,却不完全写实,是融入了艺术家主观感受与情感的创作:而抽象的造型艺术则是舍弃自然物象表面的、具体的、偶然的因素,抽取自然物象在造型领域中的本质属性的艺术。这里所说的抽象表现与抽象派不同,前者是指人们对事物非本质因素的舍弃和对本质因素的抽取的一种表现形式。例如,一个西瓜和一个皮球,它们同属于具体的事物与形象,却似乎毫不相干,然而它们却可以同样概括为圆形,这就是对具体物象中本质因素的抽象,如图7-25所示,这是毕加索在对公牛的形象进行抽象与简化后,最终得到的抽象公牛图。当我们将抽象转换为一种思维并运用在作品中时,便会形成一种抽象表现,我们的作品也会因为这样的表现方法而更富节奏韵律与设计感。如图7-26所示,这是一幅设计素描作品,作者将少女抽象成了几何图形,并将这些图形穿插、叠加、拼贴在了一起,极具块面感与设计感。
图7-26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米手绘网 » 拼音王国手抄报模板,https://www.xmcdw.com/html/article-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