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名家:苏轼
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苏轼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在诗、文、词、15、画等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
家”。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比文同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他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苏轼在中国文人绘画发展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从现存的几幅作品,诸如《枯木竹石图》、《古木怪石图》、《潇湘竹石图》及后世关于苏轼画作的评议看,他的绘画作品在题材上尽管广有涉及,但最为喜爱的,不过松、木、竹、石而已。苏轼常以松木竹石人画,也擅画人物、佛像。他画的蟹,琐屑毛介,曲隈芒缕,无不具备,显示了较高的写实能力。
从苏轼常画的木、竹、石这三种形象来看,木在苏轼画面上并非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的树木,而是只存躯干和枝条的枯木;竹也并非常见的青青翠竹,而是墨竹;石也并非繁多重叠的山石,常见的往往是形态丑怿的一块奇石。在《古木怪石图》中,闕面仅存寥寥的儿个形象,怪石、枯木、三两撮细竹和蓑草。怪石、枯木占去画面绝大部分空间,成为主要形象.除去三两撮细竹和蓑草外空无一物。这种极端简化的处理,使苏轼的绘画一开始就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物象的“物质性”之外,去关注它们所蕴含的生命意味。
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竹石图》;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也是他的作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米手绘网 » 拼音王国手抄报模板,https://www.xmcdw.com/html/article-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