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画像石
中国在东汉的墓室画像石主要分布在今天的陕西省榆林、延安两地,是在20世纪初首次发现的,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经考古发掘和收集流散作品,数量已达600多块。
画像石内容可以分为生产劳动与社会生活、神话故事与祥瑞物象、乐舞百戏、建筑、历史故事、装饰图案等几大类。
在画像石分的这几大类中,其中反映农作和畜牧的场面比较多,其中牛耕、谷物、收割、放牧、驯马等图像常以单个画面表现,一石面上并列多幅;狩猎与车骑出行也较多,一般以横长构图展开宏大场面,几乎每座墓都有。陕北在东汉时期属上郡,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杂居之地,边塞屯戍导致对牛耕与射猎的重视,是这两类题材屡见的现实基础。祥瑞物象也比较丰富,虎鹿驾车、祥云星座、灵芝仙草等或夹杂于几何纹中为边饰,或集中为一完整画面,在造型上它们与中原地区同类题材相似,反映出东汉时期关于死亡与灵魂的观念流布的一致性。历史故事与人物较少,仅见几幅。
墓室中的画像分布有比较明显的区域特点。它们主要用于墓门装饰,在墓室中一般分布在过道横楣、中柱与边柱上,少量分布在壁面和券顶上。墓门由横楣、边框、门限或柱基及门等5、6块石料构成,看上去是呈矩形的完整画面,构图有一定规律:门上是铺首衔环,其上下均有龙、虎、朱雀等表示方位与吉祥的形象,布局疏朗,无背景衬映。横楣与边框相连呈凹形,由蔓草、卷云与禽兽组成的复杂图案沿其外围形成边饰。
这种采用边饰的手法在其他地区的画像石中是较少见的,在边饰以内,属于横楣的地方一般是车骑、射猎行列,属于边框的地方分成若干小画面,一般有端坐扶桑、仙山上的东王公与西王母,还有门吏与望楼等。整个墓门上的形象呈现出内疏外密的节奏。
陕北的画像石主要是采用地产的页岩作为材料,并且把自然平整的石面打磨以后再进行雕刻,代表性的手法是减地阳刻后用墨线勾勒形象细部,或加彩绘。在用线条框成的画面中,形象饱满充实,留白较少。以曲线描绘的蔓草卷云和祥瑞物象穿插流贯,势态舒散飞动。
据现有的材料分析,画像石在这个区域的流行时间为东汉永元(89—105年)到永和(136—141年)年间。在未获得时代较早的材料之前,专家们认为这种艺术样式由其他地区传入,是它们在百年之内题材集中、面貌统一而且成熟的部分原因。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米手绘网 » 拼音王国手抄报模板,https://www.xmcdw.com/html/article-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