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瑛的没骨山水画:
蓝瑛(1585-1664或以后)从界画、仕女入手学习绘画,开始主要受到李唐等南宋院体画风影响。后游历四方,向各地名家学习。20余岁到华亭拜访大画家孙克弘,结识书画家董其昌、陈继儒、收藏家周敏仲等人,对其画风形成较大影响。50岁左右时画风渐趋成熟,自成一体。较之董其昌,蓝瑛的没骨山水设色更加浓艳,视觉感更强。二人没骨山水成为晚期没骨山水画的两座高峰。蓝瑛一生所作没骨山水多幅,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其《白云红树图》轴,画上自识:
白云红树,张僧繇没骨画法。时顺治戊戍(1658)清和,画于听鹤轩。西湖外民蓝瑛。
白云红树图
图中,山石不用淡墨或赭石勾轮廓,而直以浓厚之石青、石绿略分浓淡写出;石面再以花青等色分染,以別其凹凸高下;树干以赭石略合墨勾出后,以朱砂、石黄、朽青、石绿等色点出,色彩浓艳。云则留白后以花青调淡墨烘染,复于其上层层渲染白粉;远峰亦不勾轮廓,直接用笔抹出山形,而后再在其t点苔,画面极富装饰意趣。
如果说董其昌的没骨山水多数情况下尚只是将先勾之轮廓隐没在后来渲染的色彩之下,表示轮廓的线条部分地透过色彩,呈现出若无若有的视觉效果,其“没骨”只是使“骨”线“没”于色彩之下的话;那么,蓝瑛的没骨山水却确确实实地“没有”,“骨”线,直以色彩图之,让层层积染的色彩既担负起表现山石内形和肌理的“分内”任务,也承担着原本多是由墨线所承枳的廓定边界的“分外”职责,从而将没骨山水推到某种极致,而成为有别于董其昌的另一类型的没骨山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米手绘网 » 拼音王国手抄报模板,https://www.xmcdw.com/html/article-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