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手绘网小米手绘网

山水画构图的形式

山水画构图的形式:虚实、开合、奇正、节韵

 

我们对中国山水画中常见的几组对立的构图关系加以分析:

 

虚实

自然景物有远有近,有明有暗;天气变化有阴有晴,有白昼有黑夜;景物有强有弱,有清有浊,必然产生虚实变化。反映在构图上必然有虚实、显隐、明晦、藏露的表现。明代唐岱在《绘事微言》中说“善藏者未始不露,善露者未始不藏”,藏是为了含蓄,露是为了鲜明。

山水画要求在有限的画面中表现无限的景与情,表现丰富的景物和大的境界气势,这就需要充分利用有限的画面空间。要在尺幅之内表现千山万水,峰峦叠嶂,不能一一罗列,必须运用艺术的手法以一当十、以少胜多、以无胜有。艺术表现生活,总是通过有限的形象表现无限的情感,手法上只能以少胜多,中国画的留白,就是以无胜有的高明表现。“虚”、“空白”是中国画形式美中的重要表现方法。宋代马远的《独钓寒江雪》通过半露的船和钓翁的动态,表现烟波浩渺的江水,使人身临其境。这就是“虚”、“空白”留给观众想象余地的妙用。

构图上的虚实,就像棋局中的布阵,控制好边角是取胜的基础。中国画边角虚实处理得当,能使画面产生出奇制胜的效果,使欣赏者突破画面产生无尽想象。虚处是全局的“活眼”。山水画构图往往山重水复、层峦叠嶂,以积墨反复递加,追求厚实、凝重的效果,但厚实中要有空灵,境实而意虚,实而不塞要透气,要有“活眼”。虚的地方要合情合理,虚而不空。虚实相变相生,虚中见实,实中见虚,实有据、虚有理。清代笪重光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开合

汗与合,是相互对立的矛盾。画作中有矛盾对立的因素画面才生动,有开就必须有合加以制约,才能相对稳定下来,使人从视觉和心理上产生安定稳妥的感觉。

开合、聚散、收放等对立因素是构图中首先碰到的一个问题,外张得势有气魄,内敛传神有精神。外张“切出”得势,内敛“化入”含蓄,“切”是露,“化”是藏。“张”是力量的外伸,有动势,使“画外有意”;“敛”是力量的内含、深化,有静感,使“画内有神”。“外张尚气”扩大空间以求势,“内敛尚神”集中主体以传神。画要外分内合,形断意联,外松内紧,内外相应,取势传神全在开合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

聚与散、疏与密和开合的概念有区别又有联系,仍厲外张与内敛的矛盾范畴内。中国画讲“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密集”要注意凝聚,“疏散”要注意秩序,要求要处理好开与合两种力的辩证关系。

清代蒋骥在《读画纪闻》中说:“山水章法如作文之幵合,先从大处定局,开合分明,中间细碎处,点缀而已。若从碎处积成大山,必至失势。”

 

奇正

变化与统一是构图中的重要法则。“奇”是变化,“正”是统一。“似奇而反正”是中国画的另一构图规律。奇险只能在不平衡的运动中产生,作画如在险处有惊人之笔,才能扣人心弦。敢于从“破”中“立”法,出奇制胜才能创新意登高峰。然而险绝却须从平正开始。奇与正,相反而相成。

创作中求“奇”应是主导的方面,要“语不惊人死不休”。“画贵能极”,极虚、极实、极疏、极密、极浓、极淡、极满、极空、极奇、极正等都是艺术追求的至高点。但“极”也有限度,即所谓的“极限”,超越了极限,就会走向事物的反面。“物极必反”、“过犹不及”,真理超过了半分就变成了谬误,事物的辩证规律是不能违背的。

 

节韵

“节韵”是节奏和韵律的合成,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节奏是美的现象在外在形式上的有规律的反复。在绘画中节奏感表现在形象排列组织的动势上,节奏能使各形式要素间具有单纯、明确的联系,使形式富有机械的运动感和重复强化作用,能够加深印象。山水画中,各种皴法、点法等程式笔法的运用,都离不开节奏规律的作用。石涛绘曲i中点线的运用,轻、重、虚、实、强、弱的力的表现,犹如音乐中的节拍、鼓点,富有节奏。

韵律就是有规律的抑、扬、顿、挫变化,使形式富于律动的变化美。节奏是韵律形式的纯化,韵律是节奏形式的深化,是情调在节奏中的运用。节奏是富于理性的机械运动形式的视觉快感,韵律是富于情感的生命形式的视觉趣味。

中国画论中的“气韵生动”如同节韵,“气韵生动”就是在画面中表现出来的“生命的节奏”或“有节奏的生命”的视觉形象,就是一幅作品中各形式要素间的有机联系形成的“一气贯通”、“浑然天成”的感觉,就是巧妙地运用节奏和韵律解决构图中的律动与关联的规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米手绘网 » 拼音王国手抄报模板,https://www.xmcdw.com/html/article-489.html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