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传统课徒方式及发展:
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传承是从最初的自发性逐步走向规范与系统的教学,师徒传授是中国传统绘画教学最主要的方法,在民间艺术中还存在师傅言传身教,通过画稿、谱样等形式进行技法传授的方式。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大约分为两个系统——以院体画家为代表的职业画家系统和以文人为代表的文人绘画系统。画院由五代至宋逐步走向辉煌,并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教学研究系统,画院根据对画家的艺术才能的考核划分等级设立不同的职位,同时为了培养后续的绘画人才设立“画学生”。每年画院通过出题考试选拔优秀的画家进入宫廷招侍。以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而闻名的宋代画家王希孟就是画院的画学生,画院中优秀的画家也为画学生授课,传授技艺,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创作系统。
自宋代苏轼提出“士人画”以后,文人绘画在元代逐步占据画坛统治地位,文人画家强调“以书入画”、绘画“自娱”,更加强调主观情感在绘画中的传达,绘画的学习更注重自悟与心传。
明清之际随着绘画欣赏人群的扩大以及书籍印刷行业的兴盛,出现了刊印的绘画启蒙书籍,即中国绘画技法图谱,简称画谱,画谱起到绘画技法启蒙的作用,影响面大、种类繁多。其中对近代最具影响的是清代的《芥子园画传》,又称《芥子园画谱》(如图34),为文人沈心友请画家王概、王蓍、王臬、诸升编绘而成。其中第一集山水图谱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木版彩色套印成书,并以沈心友的岳父李渔的别墅“芥子园”为书命名。《芥子园画谱》至今已流传300年,对它的评价虽然褒贬不一,但它的确抓住了中国画的特点,从中国_中的固定元素:树、石、山、水、点景为起点到临摹诸家画法为终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成为传统中国阃教学中的最有影响力的教科书。
印刷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研究传统绘画提供了一定的方便,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艺术的普及。印刷精良的画册成为教学中临摹的重要范本,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具有两面性的,依据绘画作品复制的印刷品对于学习者来说同样存在一定的副作用,究其原因在于传统绘画作品和印刷品二者所采用介质的差异,前者是以墨与颜料为主要材料,后者则是根据印刷原理对绘画作品借助油墨进行复制,二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即便是传统的木版套色工艺,采用数百乃至数千块雕版,经过上百道水印套色印刷技术所复制的作品,也不可能呈现像绘_那样在宣纸、絹等介质上所产生的视觉效果。即就是近年来日本二玄社基于现代科技所研制的照相制版技术,选用和原作相同的介质所复制的作品亦不例外,印刷品替代国画作品还是存在很大的难度。黄宾虹讲的“肖《芥子园画谱》出,而中国画家矩獲,与历来师徒授受之精心,渐及澌灭而无余”,“缩金、珂珞、锌版杂出,真赝混淆,而学古之事尽废”都是说临摹前人的作品,一定要观摩原作,不可只临印刷复制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米手绘网 » 拼音王国手抄报模板,https://www.xmcdw.com/html/article-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