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的基本表现技法
1.笔法
南齐谢赫提出的六法之一就是“骨法用笔”。笔法是中国画传统技法中的精髓。康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中国画重写意的特点,主张笔到意到,意在笔先。中国画在用笔方面的要求就是“笔法”。
中国画对笔法的要求须从“书画同源”这句话中去领悟,即以书法的笔法去人画,画到高度谓之“写”。在具体的用笔要求上还应注意以下几点即黄宾虹先生提出的“五笔”:(如图1-7)
(1)平,如“锥画沙”(力量均匀,不结不滞)
(2)圆,如“折拆股”(丰腴、圆润、富有弹性)
(3)留,如“屋漏痕”(高度控制、积点成线)
(4)重,如“高山坠石”(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5)变,如“百川归海”(极尽变化、复归统一)笔法在具体的实践中,要结合实际画面的需要,行笔的穿插交错和疏密聚散,线条粗细和长短曲直,点的大小横竖,笔的力度强弱刚柔、起伏、虚实、顿、戳、揉等以及用墨的浅、深、焦、浓等变化,都应以所表现的山石凸凹、明暗、远近、质感和草丛杂树、石纹等不同对象的特点为依据,诸种笔墨形态及动作方式必须得气。由于表现的特点不同,效果也随之不同。在练习和创作过程中,逐步理解,逐步熟练,方能步入得心应手、妙趣横生之境。
2.墨法
用笔与用墨是分不开的,所以称为“笔墨”。用墨好,皆由于用笔。明代莫是龙在《画说》中提到“有笔有墨,笔墨二字,人多不晓,画岂无笔墨哉?但有轮廊而无皴法,即谓之无笔;有皴法而无轻重、向背、明晦即谓之无墨”。中国画对墨的要求极高,强调“墨分五彩”,可以依靠墨色解决画中的一切问题。
用墨方法一般分为积墨法、破墨法、泼墨法、宿墨法、焦墨法、清墨法等,这几种方法也可以综合使用。
积墨法,是在一遍皴擦等墨色十透之后,再用另一种不同深度的墨色在原有的基础之上脊加丰富。“积”的意思就是反复多遍。若画第一遍不足,则可再画,层层叠加,最后还可用焦墨、宿墨积之。此种方式加出来的重墨关系厚而不死、重而不板,能充分表现山的体量厚重感。
积墨法
破墨法是指在原有墨色未千的基础上,趁湿用另一种不同的墨色相加,达到水墨晕化的效果。破墨法变化最为丰富,浓破淡、淡破浓、湿破干、千破湿、水破墨、墨破色、色破墨等都有不同的效果,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技法。破墨法在近代发展变化丰富,黄宾虹先生最擅长用此法。
破墨法
泼墨法源于庸代张操,大笔饱墨,随笔皴刷,淋淋漓漓,浓浓淡淡,一遍画就谓之泼。泼墨变化生动,有气势,最能发墨之气韵。泼墨加赭的浅绛山水画法是近年来诸多画家常用之法。泼墨行笔需大胆,不提笔,不死板,也可重笔,注意留有飞白以及随形的变化。
泼墨法
笔墨在山水画技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关系着一幅作品的成败,没有好的笔墨,构思再好也无济于事。
山水画笔墨的程式包括勾、皴、擦、染、点等。“勾”是勾出物体的轮廓线;“敏”是用长短宽窄不同的笔触表达物体的质感与肌理、明暗和空间;“擦”是不见笔痕地用干笔散锋统一画面;“染”是用水分较多的淡墨烘染;“点”是点苔,点染可以增加景物的苍茫气氛,也可以加强画面景物深浅远近的对比,使层次分明、丰富、生动,在后文再做详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米手绘网 » 拼音王国手抄报模板,https://www.xmcdw.com/html/article-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