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手绘网小米手绘网

印象派和当代油画

印象派和当代油画有什么差别呢?

 

18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此起彼伏的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潮影响着整个欧洲,随着英国的产业革命和法国等国开始实现工业化以及由此而兴起的各种哲学、美学和物理、光学的发展,尤其是机器生产的管装轻便的油画颜色的大量生产和照相摄影技术的成功,给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画家以深刻影响,引起他们思索;同时,也提供展示各自艺术才能的便利条件。这时,非常写实的、有着三度空间的传统油画,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达到高峰,历代许多杰出画家技艺精湛的作品,已为广大群众所赞赏,要再超越决非易事。现在,既然照相机可以拍摄下准确而真实的现实生活,那么油画向何方发展呢?加上这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对西方实行开放,具有东方艺术特色的日本传统版画——浮世绘以及我国的国画逐渐在欧洲流传,这种与西方传统油画完全两样的绘画,使欧洲画家惊异地认识到散点透视的艺术特色,可以不受焦点透视的局限,在同一个画面上表现不同视阈的景物,同样可以反映深远的空间而又不破坏画面的平面性,在光线的明暗处理上,可以不是一个统一的光源,运用明暗层次的对比手法同样可以表现出高、宽、深的三度空间。

 

历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思想的活跃和画家视野的开阔,促成了19世纪70年代的印象派以及各流派争芳吐艳。

 

西方美术史家在谈论印象派油画时,一般都把柯罗、德拉克洛亚甚至戈雅和康斯太布尔等画家列进去,这主要是从根源上去考虑的。当然,这些画家不是印象派,但是他们的不追求强光下明暗的强烈对比,不追求纵深的非常真实细腻的空间效果,强调画面的平面和体积的偏平,同时运用颜色的色相和色度,运用较大面积的明暗层次变化以及主观上对客观物象进行简化,从形体、线条和质地诸方面进行加工综合等特点,给印象派及其以后的诸画派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一条道路,同时在具体技法上,如用笔、调色等方面提供了借鉴。

印象派画家致力于用有限的工厂生产的油画颜色去表现瞬息万变的阳光照射下的景物,并获得巨大成功,他们的作品尽管因人而异,但从美学观点、绘画的主题、绘画语言以及具体的表现技法方面都与19世纪以前传统的欧洲油画有根本性的区别。

 

就绘画语言和具体表现技法来说,19世纪以前的传统油画是要求真实而细腻地表现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象,画家是把油画的外框和现实生活客观地框起来,在这里画家的主观因素,如思想、情感,往往因要真实反映现实生活而受到许多束缚,得不到充分发挥,绘画语言如明暗、透视、形体结构、构图和颜色也受到许多条条框框的约束。这些作品中的光感是通过画里物象的黑白明暗对比,以五个色调体现出来,观众用眼睛就能直接看到。画家作画也有严格的作画步骤,画布要事先做好各种底色,然后多层次反复着色,下层颜色为上一层颜色做好准备,也就是说要有准备,调色方法也是先用笔在调色板上将颜色混合后涂到画布上,因此颜色是重置的多。

 

而印象派的画家却不然。他们强调画家个人的主观感受,对于绘画语言也有独特表现方法。

 

表现光感的手段主要是运用补色的原理,用工厂生产的颜色的不同色相、色度和纯度的对比。他们强调条件色,认为物象色彩是由光的变化而变化,画面里各种物象之间的色彩关系也是由笼罩在画面统一的色光来决定。在调色技法上印象派采用直接画法,即便有时在调色板上混合颜色也是很迅速地,或者干脆在画布上调色,或者将纯净的颜色运用补色原理进行颜色并置,并置时用短促的碎笔,采用冷暖色参差交织办法。从局部看色调似乎不协调,形状似有若无,然后推远从整体看,整个画面就通过观众的视觉混合成色彩、形体和振动着的光感。所以印象派的调色法不仅与传统技法相异,而且还是根本性的变革。

 

印象派画家除了直接画法外,有的画家还创造了干笔画法,就是用笔蘸色(不在调色板上多调)迅速画到画布上,自然光变化迅速,尤其是清晨和傍晚,画家要敏锐地捕捉到这种色调并迅速在画面上表现出来,调色的时间就是关键,在调色板上混合颜色时间较长,待上到画布上还没铺满颜色,光线就变了,所以他们就采用这种调色法。他们用色较纯,用笔短碎急促,画面甚至还留着画布的底色,正因如此也很容易造成生动跳跃的色彩效果。

马奈《草地上的早餐》
马奈《草地上的早餐》

印象派的技法为同时代的一些画家吸收并发展成两种截然不同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由此又派生出各种形式的流派。一是以塞尚(1839〜1906)、更高(1848〜1903)和梵•高(1853〜1890)为代表的“后期印象派”(或称印象派之后);二是以修拉(1859〜1891)和西湟克(1863〜1935)为代表的“新印象派”(或称点彩派)。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米手绘网 » 拼音王国手抄报模板,https://www.xmcdw.com/html/article-279.html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