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常用写生色彩的有关知识
1.原色、间色、复色、补色、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
原色:原色是基本的、原始的“母色”(即红、黄、蓝三色)。在绘画中所说的原色中,红是曙红,黄是柠檬黄,蓝是湖蓝。这三种颜色可以按不同的比例调配出其他颜色。从理论上讲,三原色能够调配出各种各样的颜色,其种类无疑是无限多的。但在实践中,这一理论永远不可能兑现,虽然用三原色我们可以调配出橙、绿、紫、黄、灰、红灰、蓝灰等十几种常用色,但有的颜色如玫瑰红、孔雀蓝等是很难调配出来的。
间色:间色是指用两种原色混合所得到的颜色。红、黄混合得到橙色,红蓝混合得到紫色,黄蓝混合得到绿色。原色等量混合得到的橙、绿、紫是三个标准的间色,如果改变原色比例,所得的间色就必要发生变化。比如,较多的红色与较少的黄色混合,得到红橙,反之则为黄橙。
复色:复色是指用任意两个间色相混合,橙与绿混合得到橙绿色,橙与紫混合得到紫灰色,红与绿混合得到绿灰色,蓝与橙混合得到橙灰色。可见,复色是带有“灰味”的颜色。复色的范围极其宽广,在自然界中,带有灰味的颜色比明丽的标准色多得多。
补色:三原色中任意两色混合所得到的新色与另一个原色之间,构成补色关系。如绿色与红色之间,黄色与紫色之间,蓝色与橙色之间,均为补色关系。
大家在生活中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写在大红纸上的黑字,黑字并非原来的墨汁色,Iflj变得黑中透翠绿,那么大红和翠绿就是互为补色。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认定,物体阴影部分的颜色,应当倾向该物体受光部颜色的补色。
德拉克洛瓦得出的那个结论,应作为补色关系的•般原理去理解,色彩变化的复杂造成了许多例外的情况,因此,作画时不能漠视现实生动的色彩关系,不加分析地硬套公式。
互补的两色并列时,相互排斥,对比强烈。色彩效果新鲜、跳跃、响亮。反之,补色关系运用不当会产生“火气”的弊病。
固有色:固有色是指在阳光、灯光等光源照射下,我们看到的物体自身的颜色。在光线充足、柔和的情况下,物体亮部中间色部能够比较充分呈现出固有色。
看出固有色不难,调出也不难。但是,我们进行色彩写生,不是完全表现物体的固有色,而是表现在特定时间和场合下因光源变化,光线强弱变化而导致的物体色彩变化的情形,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物象就会发现,所谓固有色,实际上并非固有,它随环境、光源的改变而改变本来面貌,有时甚至变到面目全非。比如:一只红辣椒在室内和室外阳光照射下所呈现出的色彩大不一样。
光源色:太阳、月亮、灯光以及非常规的人造光源等发光体发出的色光,称为光源色。不同的发光体,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光源色的色彩不同,直接影响物体固有色的变化。
环境色:环境色是指从某个物体上显现出来的周丨制物体投射到它上面的色彩,例如:一只白色的石膏球放在红色的布上面,那么它的暗部就带点红味,这就是环境色。
2.色彩的冷暖
色彩本身无所谓冷暖,主要是不同的色彩作用于人的感官,在人们的心理引起冷一些或暖一些的感觉和反应。人们便对不同的色彩作了色性的划分,分为冷色和暖色两大类。例如:暖色系列有红、黄、赭等,冷色有蓝、绿等,黑白为中性色。
色彩的冷暖,是通过比较而显现出来的,同是红色,玫瑰红、大红、朱红、橙红放置在一起,我们会感到玫瑰红比大红偏冷些,柠檬黄又比橘黄偏冷些;同是蓝色,普蓝比群青偏冷些,等等。冷暖对比和冷暖变化形成的色彩关系是写生色彩的重要规律。
3.色调
在一幅色彩画中,有一个总体的、统一整个画面的色彩倾向,这种色彩倾向,我们称它为色调。
没有统一色调的画面不能引起人们的美感。在一幅色彩画中,使用的颜料种类很多,色彩变化可能很丰富,但是从整体来看,各局部之间应当互相联系,互相呼应,这样,才不会让人感到画面色彩零乱、缺乏整体感和协调感。
统一的色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观看色彩画时,富有感染力的色调,往往在人们还没有注意到画面的情节和具体景物之前,就会抢先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过去。例如:凡高的作品色调多为橙色调,毕加索也有过“蓝色时期”。
4.色彩的三要素
色相:色相是颜色的相貌,也是区分各种颜色的名称。香蕉是黄色的,那么香蕉的色相是黄色相。色相之多也是不可胜数的,六种标准色(赤、橙、黄、绿、蓝、紫)是基本的色相,其他所有色相,都是基本色相演化而來的。
明度:明度是指颜色的明暗深浅的程度。
浅的、明亮的颜色是明度高的颜色,如白色、黄色、粉色、橙色等;深的、灰暗的颜色,是明度低的颜色,如蓝色、墨绿色、深红色、深灰色、黑色等。
纯度:纯度是指颜色饱和、鲜艳的程度。在纯正的颜色中,不含有白色、黑色或其他杂色,给人以鲜明夺目的印象,如果混入了白、黑及其他的颜色,鲜明度会随之降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米手绘网 » 拼音王国手抄报模板,https://www.xmcdw.com/html/article-1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