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画“趣墨法”的水法有哪些?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墨之命脉。离了水,墨不转。用墨之妙,应在用水。
水法在水墨画中常常指“水破墨”、“水调墨”、“水带墨”、“渍水”、“泼水”、“铺水”等技法;利用水的沁润性、下滲性、扩张性、依赖性、融会性和排它性等特点,使之自然成形。常用的水法有以下几种:
1.泌水
“趣墨法”的主要原理是沁水,水在宣纸上渗润,弓墨融会交合。
在水、墨、纸三者中,水为中介,纸静墨动。可以说泼墨之后所有技法都是破墨法,即不断地在需要加水的地方加水,以淡化墨根,使墨迹按照艺术家的意愿运动。不停地破墨,墨迹才不会干,才不会在一处安营扎寨。但要不停地加水,水不能过大,否则笔墨漫漶会失去控制,以致笔锋在宣纸上勾来抹去把宣纸弄破。因此,必须适时适量地在需要加水的地方加水,要求作者时刻观察、分析并把握沁水的情形,不能离幵幽案。水在宣纸上向外扩张,是“润物细无声”的均速前进。这时依靠水的自身沁润,不是人为的撞击、引导和调动。沿润较缓慢,有内泌、外泌、复沁等等,每一沁法都需十分小心,急不得,慢不得。因水量的大小会影响或改变墨迹的扩张范围,所以要控制水量即是控制沁润的造型和肌理。完成一幅画所需时间较长,其间稍有差失则前功尽弃,因此,用“趣墨法”作画需一气呵成。
2.引水
引水时用笔引,亦可揭起宣纸,使其倾斜成一定角度,引导水沁的流向。引水有增加水势、改变水沁流向和速度等作用。
3.调水
调是调动、调理和调整水量、水的走势和角度,疏理渗水,引消墨痕。水量和水的位置决定物象的造型及其肌理变化。调水是不断增加水量的一种途径。
4.撞水
用水流、水块或水滴掩击墨根,使之突然散开或飞溅,形成一种特殊的纹理。撞是破的一种技法,撞的角度即力的冲击方向制约着水量和水速,形成不同的肌理和纹饰。
撞水亦可用又硬又粗的毛笔蘸水进行撞击。
5.回水
水沁的方向定好后,欲要扭转或改变其:运行方向,则可在其反方向施水,回潮之水又会拓展出一片新天地。回水须调理、引导或调整,回水也是一种引水和调水。
6.大水
泼水同泼墨一样,有大泼、中泼和小泼。大泼,水势汹涌、气势宏大,造型和定型时常用此法,制作肌理时很少用大水。泼大水时需经常把宣纸从甲处挪往乙处,画案需大,画室面积宜相应扩大。大幅大泼,效果自是不同。
7.猛水
猛水同撞水的区别在于速度不同。撞水,可能点一下,点几下,而猛水则是大面积敷水,并且是向同一个方向,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泌润的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
8.反渗水
是在宣纸的背面加水,加速墨的扩散。反渗水问正渗水的区别在干局部调整,加强肌理效果。
水墨在宣纸上自然沁润的路线、方式和程序是什么样子?用一个字概括:辐。辐射扩张,辐形定位,从中心点(墨根)以直线形式向周围各个方向延展,并以同心圆的样式伸展半径向外渗透。造型源于此,改变造型亦源于此。从本书《附录》中《来者示范“趣墨法”(三)》中,可见放射线是怎样改变成平行线和曲线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米手绘网 » 拼音王国手抄报模板,https://www.xmcdw.com/html/article-1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