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手绘网小米手绘网

战国、西汉帛画中的水墨先绪

战国、西汉帛画中的水墨先绪

 

不论在东方抑或西方,线描总是早期绘画用以构造形体的主要方法。只有用“线”界定形体的轮廓之后,才好敷上相应的色彩。到了文明时期,这种所谓“勾线填色”(或称“单线平涂")的绘画技法才曰趋成熟,更具艺术性。

古代的毛笔,迄今考古发现最早的实物大概属于战国时期。但是我们今天从那些考古发现的书写物(如简帛书)及远古的图画遗存物上,仍能依稀辨别出当年所用的工具的性能和特点,已近似于今天所用的毛笔了。中国的毛笔和另一种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书法”的形成,关系十分密切。此后,书法艺术的原则和技巧又渗入到绘画领域,使中国水墨画在世界范围内大放异彩,卓立不群。

战国绘画的应用范围,较之商、西周时期已有所扩大,表现手法也更趋成熟,出现了不依附于工艺品与建筑物的独幅主题性绘画,即作为铭旌用于墓葬的帛画。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和《人物驭龙》帛画,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独幅绘画实物。两幅帛画均表现“引魂升天”的主题,取立轴样式,在丝帛材料上用毛笔勾线画成。行笔流畅,线条富有弹性。后一幅兼用平涂与渲染的画法略施色彩。它们标志着水繮人物画以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轻色渲染的民族传统风格,至此已初见端倪。关于这类帛画中所蕴含的具体内容,虽然众说纷纭,但属于神仙灵异无疑。当时人图绘神衹是因为他们真正信奉神灵,与后世人的借题发挥不同。至此,绘画的实用功能已不是原始艺术的“标识”作用,而是教导人们敬畏神灵和祈求神灵护佑的一种手段。

汉代很多绘画是画在卷轴上的,这些作品早已失传,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有代表性的便是《钛候妻墓帛画》。画幅为T字形“非衣”,系为软侯利仓之妻葬礼中用以招魂升天,入土时盖棺随葬之物。其绘画技法,明显比战国帛画有所进步。作品先用淡墨起稿,然后敷色,最后再勾画墨线以突出形象。线条匀细有力,主次分明,疏密有致。这种线条传世,即为“高古游丝描”。在设色方面,已经使用了矿物色中的朱砂、土红和银粉,植物色中的青黛、藤黄和动物色中的蛤粉。敷色以平涂为主,画中树叶、人面和衣服、帷幕等都用了渲染法。渲染法在战国帛画中已有所表露,此处运用更多。此外,作品中墓主人的形象比侍者们明显高大,这是宗法等级观念在绘画中的体现。把地位高的人的形象画得高大一些以显示其尊贵,这个原则以后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物画的创作。

秦汉时期,以绘画为专门职业的画工曰益增多。被罗致到宫廷的专门画家被称为“黄门画者”或“尚方画工"。绘画制作的场所称做“画室”。除民间画工、宫廷画家外,这个时期已有文人士大夫参与到绘画活动中来。如蜀郡太守、书法家刘褒,官至中郎将的书法家蔡邕,官至太史令的著名科学家张衡等。出现了文人画的先绪。《淮南子》反对“谨毛失貌”,也是从尚形出发谈局部服从整体;王延寿提出“写载其状”,“曲得其情”,也是从形(状),谈到情。陆机更说得明白:“宣物莫大于言,成形莫善于画。”认为存形是绘画的根本问题。肖形作为时代的主要艺术课题并不奇怪,正如郭沬若所说:“任何民族的幼年时期,要走上象形的道路,即描画客观事物的形象,而要能像还需要一个发展过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米手绘网 » 拼音王国手抄报模板,https://www.xmcdw.com/html/article-1284.html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