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图像纹饰中的民族绘画因素
作为水墨画主要手段的线条、墨色,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的岩画和彩陶上的装饰图像。
岩画在内容上,有直接表现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场景,也有崇拜和祭祀图像。从制作方法和风格来看,北方的岩画多采取敲凿、磨刻或线刻、浮雕等手法,刀法简洁明快,风格粗犷雄浑;而南方岩画大都是用红色颜料涂绘,色彩稳定沉着,样式朴拙神秘。无论南北岩画,皆以线条作为主要造型基础,大多形成阴面投影效果,在表现具体对象时,善于抓住物象的基本形态,富有稚拙夸张的特点。岩画大多刻画在避风向阳之处,石壁上的影像在光线的照射下若有若无,似冉冉升向苍天。从其所画内容和奇特诡秘的地理位置考察,岩画并非出于审美的需要,而是祭祀活动和以自然崇拜为内容的原始宗教的产物。
彩陶纹饰既有写实性的图画如人物、禽鸟、鱼、蛙、鹿等,也有抽象的图案,如波浪纹、编织纹、锯齿纹、绳纹、涡纹以及把人面和鱼形结合在一起的“人面鱼纹”等。彩陶纹饰的意义首先在于它的实用功能,是为了激励先民树立起抵抗天灾与疾病的坚定信念,表达他们祈盼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但随着劳动实践和意识活动的复杂化,人们开始追求美感和装饰的目的,从较为写意的形象中演化出抽象的几何纹样,形式美感自此产生。彩陶纹饰的颜色主要有黑色、白色和红色,鲜明而单纯。线描流畅、劲健,充满节奏感。线条有明显的笔锋流露,可知当时已有类似毛笔的绘画工具。从使用的工具材料看,彩陶纹饰中已孕育了水墨画最基本的形式特征,并开创了水墨画笔墨的先绪。
商代、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绘画,应用范围主要是壁画、章服以及青铜器、玉器等器物的纹饰。这个时代已有了专门的画工。青铜器在造型和纹饰上都有严格的规范,制作它的动机和功用主要不是为了观赏,而是作为附属宗教礼仪的组成部分。其中的纹饰是适应奴隶主阶级“以神设教”的需要,表现了巫术的神秘、诡异的幻象。那些龙、凤、象、牛及种种变形的形象大都是人格化的神灵,它们神秘、庄严、雄奇而又凶狠、残酷,生动地体现了奴隶主统治的威严、力量和意志。直到春秋中晚期,青铜器的纹饰才出现了一幅画为一个纹样,有规律地排列的图画。题材也大多变为采桑、宴乐、田猎、弋射、陆战、舟船等,现实社会和人间趣味才幵始得以表现。制作的动机‘和目的已经注意到观赏的需要,自觉的审美意识开始从原始宗教巫术观念中挣脱出来。
岩画、彩陶纹、青铜器纹饰似乎超越了习惯上所说的“绘画”范畴,然而,我们却从中可以看到水墨画与中华民族的自然观、宇宙观、世界观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米手绘网 » 拼音王国手抄报模板,https://www.xmcdw.com/html/article-1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