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手绘网小米手绘网

水墨画择色的哲理依据

水墨画择色的哲理依据

 

大千世界,色彩缤纷,为什么中国水墨画家只选择黑色(或以黑色为为主)去表现万事万物?如果以西洋色彩学的眼光来考察,则很难得悉其中奥妙。中国文化之所以不同于外国文化,华夏绘画之所以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绘画,正由于中华民族的哲学与其他民族对世界理解和认识的差异。中国传统绘画一向被认为是德、道、志、意的载体,其所表露的也就是中国人对现实世界的思考与追求。西方色彩语言表现为科学和外在感性的特点,而中国水墨画色彩语言却表现为神学和内省理性的特点。这种传统范式的形成,与儒、道、释的哲学思想密切相关。

儒学思想重礼的文化价值观,使其以社会人伦教化的观念来看待色彩。孔子在《论语》中提到色彩的地方都以“仁”为基本导向。他把红、黄、青、白、黑定为“正色",斥责杂色“恶紫之夺朱”,认为紫色夺正不仁;“君子不以绀(微带红色的黑)取饰白当正白、黑当正黑",显示了鲜明的以社会道德规范来理解色的“正”与“邪”的理性色彩审美观。秦始皇统一天下,易服色与旗色为黑,原因是秦文公出猎时得黑龙。汉代儒生提倡黑白赤“三统说”,将前代各朝分别归属于三统之中。丞相张苍认为汉为水德(北为黑,属水),提议将汉代定为黑统。可见秦汉时代,对于色彩,全从象征意义去解释,因此,黑色便被赋予了超色感的象征意义,成为神权帝威的象征。

道家始祖老子的《道德经》首章中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有三种解释:一是黑色,二是深奥,三是精神性的宇宙本体。在汉语中,玄黑常常连缀使用。在这里,老子将这一与色彩相关的词语看做是世界的根本。不仅是生出万物的本源,而且是包容万物的“总门”。所以,玄黑既是道的色征,也可谓是众色之主。它充满了神秘、无限、幽远、冥灵、深奥、缥缈等等。它包罗了众多的色彩印象,而不仅仅是单一的色感。老子《道德经》第12章中说:“五色令人目盲”,认为越是绚丽的颜色越令人眼花缭乱,不知所措,体现了明显的重单一色彩,轻繁复华丽的审美观念。老子在其哲学理论中,还不断地提到“素”(如"见素抱朴”),从绘画理论的角度看,素是白色,玄是黑色,白是黑的对立,是黑的凭借形式,离开了白,黑也就无法存在。所谓“黑从白现”也就是这个道理。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经魏晋南北朝与玄学合流至隋唐逐步走上与儒学相融合的道路,成为与儒道并肩的中国社会的主要思想支柱。说来也巧,黑白二色在佛经中也被赋予了宗教的灵光。佛经《俱舍论》将业果报应分为四种:恶所引起的果报叫做“黑”或“黑黑业”;善所引起的果报叫做“白”或“白白业”;业与报,善恶相混的名为“黑白业”;摆脱了善恶黑白的名为“不黑不白业”。尽管本土的哲理对黑白所赋予的内涵与印度佛教的有所不同,但都对这二色做了哲学的、伦理学的和神学的解释,并由此受到格外重视。

汉代人都善用阴阳观去解释天象人事,曰为阳,月为阴;昼为白,属阳,夜为黑,属阴。阴阳运行而生出万象。照近代科学的解释,黑是白光被物体全部吸收产生的,白是物体反射全部白光产生的。从对比效果而言,它们的反差最明豁。所以,汉代人重黑白,虽不是从科学出发,却偶合了科学的精神。

在佛、道二家的经典中无"不是什么也没有的意思,而是反极归玄之意,既无所有乃无所不有。故而在水墨所到处,不论是线条或是晕化所产生的“面”,都是画家内在精神的显现。然而,在黑色未到的“空白”处,在那“无”的地方,同样神彩飞扬,意味深长,这便是“无为”所达到的无所不包的奇妙效果,即所谓“无为而无不为”。

所以,水墨画实为东方深奥哲学精神的体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米手绘网 » 拼音王国手抄报模板,https://www.xmcdw.com/html/article-1282.html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