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手绘网小米手绘网

中国水墨画的用笔方法

中国水墨画的用笔方法有哪几种?

 

水墨画在长期发展演变中,形成了一套特有的用笔方法。掌握用笔的方法在于如何把握笔法的变化规律。一般而言,用笔的方法可分为:提、按、顿、挫,快与慢、起与收,中锋、侧锋、顺锋、逆锋、破锋等,以及皴、擦、点、厾。具体分述如下:

 

(一)提、按、顿、挫

提与按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线条的变化和提、按有直接的联系。运笔时把笔提起来,笔画就细;按下去,笔画就粗。在具体运用时,提与按又是相对的,提中有按,按中有提,更富于变化。如果把笔按一下称为“顿”,连续出现顿就叫“挫”。提按不仅能形成线,还体现在点以及线转折处的变化。提按在用笔中要随心律自然生发,这与画家当时的情绪、秉性以及画风追求有直接的联系。

 

(二)快与慢

用笔产生美感,与用笔的快慢有关。吴道子“落笔风生”,黄慎“草书入画”,金农“生色凝重”,而齐白石“半如儿女半风云”。前两位用笔快,金农用笔慢,而齐白石则是时快时慢。这是因为画家各自不同的心性一致用笔节奏的差异,从而产生不同风格。

用笔的快慢是画家性格、情感的真切流露,是秉性使然,同时,又与对描绘对象的感受有关。当然,衡置笔法的准则更主要的还要看是否达意,如果不达意,快慢就只会变成一种形式。一般而言,用笔快,趋于“动”,趋于“外张”,显灵动,尚气势;而用笔慢则“平稳沉着”,趋于“静”,趋于“内敛”,显“内涵”,尚“气韵”。用笔的快、慢,产生各自的特点,相得益彰。但如果用笔过快,容易显得单薄,易飘,因而要注意厚重;用笔过慢,易滞,易呆,因而要注意气脉相通。快与慢实则是相对的,用笔的快慢应交织进行。一幅画中用笔应是沉着中求畅快,反过来,畅快中又要求沉着,用笔快悛节奏的掌握,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三)起与收

一笔之中要有起、行、收的变化,如同书法用笔一样,要“实起虚收”、“虚起实收”。起与收中的不同变化应符合描绘对象的特点。用笔如何产生“笔意”,正确把握起与收之间的关系是关键。

 

(四)中锋

中锋亦称正锋,其特点为运笔时笔杆垂直于纸面,笔毫铺开,笔尖居中。中锋用笔,笔画圆润、浑厚、匀净,有弹性。前人以此喻为“屋漏痕”,韦坊称中锋用笔“则如印印泥,言方深厚而不轻浮也”。

 

(五)侧锋

侧锋运笔时,笔锋偏向一边行笔,线条形态呈现出一边齐而另一边毛的效果。侧锋用笔,变化多,易于造险,常从挺峭劲利中跃出精神。但同时线条也容易产生单薄、轻浮之感,因而,中锋与侧锋互用,才能产生既炅活又不失圆浑的美感。

 

(六)顺锋

顺锋用笔又称拖笔。方法为笔管侧倒,顺锋成线。因为顺手,符合人的生理特点,所以顺锋易画。顺锋用笔特点为流而畅,寓刚于柔,柔中带刚,深得飘逸简疏之意趣。

 

(七)逆锋

逆锋用笔是指笔管倒卧,逆锋而行。逆锋用笔特点为涩而滞。水墨画用笔需要顺逆诸锋相互配合,用笔才富于变化。

 

(八)破锋

有意把笔尖散开,出现多笔画的效果。破锋宜选择长锋兼毫,吸水性较好的京提之类。破锋用笔要领在于气的连贯,讲求的是“一气呵成”。具体方法为先蘸清水润泽笔身,再蘸墨水,侧锋倒卧,寥寥数笔,笔毛散破往往达到意想不到的笔意。

 

(九)皴

皴源自山水画中的特定技法,指用中锋或侧锋以深浅不等、干湿并用的墨色表现物象的脉络、纹理、结构、阴影和明暗向背的画法。皴的特点是以点、线、面结合的方式来刻画各种不同的物象。多为层层复加、重叠的一种表现方法。

 

(十)擦

擦是皴笔的辅助手段,一般而言擦笔水分少,笔尖在勾、皴后破散时进行擦笔,形成“刮铁”般的效果,具有硬、挺的感觉。运用擦笔要有笔势的美,用笔平行排开易板平,要注意参差错落,浓淡、干湿可达到用笔松毛、浑厚而苍润之感。

 

(十一)点

点是用笔的基本要素之一。传统技法中,点的表现方法很丰富,最常见的有直、横、圆、尖、破等方式。点的妙用可增强画面厚度,提醒晦暗之处,调节S色变化,助皴擦之苍茫,更主要的是可以对画面起到收拾、提神之功效。点还能在画中起到连接气脉、增强画面整体韵味的作用。

 

(十二)厾

厾实际是一种放大的“点”,放大的"线”,近似“没骨”画法,作为水墨画笔法,运用广泛。厾的运用要沉稳、有力,落笔动作不必太快,快则易轻、飘、滑,有失去力度的弊病,可稍停顿后再提笔。

 

从不同用笔方法中,我们可以看出水墨画用笔是有规律的、丰富的、自由的。掌握了这些基本用笔方法之后,如果要“写”出有质置、富有生命力的线,就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审美素养的提高,二是技巧的熟练。就用笔方法而言f用笔要注意起行转收、轻重缓急、虚实浓淡、抑扬顿挫等的有机_一,充分运用笔锋、笔腹、笔尖三部分的不同功能,才可能“写”出丰富的线条。用笔最讲究的是线条内在的力量,即“骨法”、“骨气”。元代汤皇《画鉴•唐画》篇有“笔力雄健”的品评之说,意谓用笔遒劲有力,气势雄浑挺健。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卷二》中认为“笔力能扛鼎”,全凭气的灌注,“凡下笔当以气为主,气到便是力到”。要达到以上用笔的要求,还要注意握笔方法。用笔不仅仅是手指的作用,腕、肘、肩甚至全身都在起作用,要做到手、腕、肘、肩各个关节有机配合,才能将身上的力运用自如地达到笔尖,表现到画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米手绘网 » 拼音王国手抄报模板,https://www.xmcdw.com/html/article-1278.html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