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墨画的用墨方法分为哪几类?
笔与墨在唐以前并不分开,唐时出现水墨表现方法,遂有了墨法的研究。有笔有墨才可称之为笔墨,因而墨法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传统水墨画理论认为“墨即是色”,“墨分五色”,即浓、淡、干、湿、焦,黑,墨色的浓淡变化在于用水。“墨者笔之充也”,“笔非墨无以和”;用笔与用墨关系密切,不可分开。墨法的运用,总结起来一般可分为浓与淡、浓淡墨、干与湿、破墨法、积墨法、泼墨法、宿墨法、没骨法等等,方法不同,各有特点。详述如下:
(一)浓墨
浓墨是指用墨深到非常黝黑、浓如点漆。浓墨往往是画面的精神所在,浓墨的运用要做到既要“醒目”,又不能“孤立”。“醒目”讲究的是四周的对比,做到“不孤立”,则要注意呼应。浓墨块要见笔,不能混乱一片,死墨一团。
(二)淡墨
淡墨是指黑白灰中的灰色调,在画中起到过渡的作用,淡墨法要浅深得宜,运用颇有难度,要做到淡而厚,淡而有神,关键在于见笔以及与周围墨色的巧妙对比。
(三)浓与淡
浓淡墨是从色度来分的,浓和淡是相对而言的,在浓焦与清水之间,往往可分为无穷尽的色阶。因而所指的浓淡墨的运用,与用水有关,运用浓淡墨要做到既不失画面整体感,又能表达物象的神韵。
(四)干与湿
干与湿是比较而言的,人们对用墨的干与湿的认识,并不需要一个明确的界定,也能自然判断出墨的干湿来。干墨可分为浓干、淡干;湿盪可分为浓湿、淡湿等等。一般情况下,干墨利于勾画、皴擦,当然也可以湿墨勾画、干墨点染。湿墨易得淋漓滋润之感,然过之则少精神。干墨易厚、过之则又少韵。干湿墨互用则枯湿相宜,正如黄宾虹所说:“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
(五)破墨法
破墨法在传统水墨画中早已运用,破墨法是指用重叠的方式用墨。即趁前道墨迹未干时,再叠加墨色使其渗入,有助于丰富画面的层次变化,达到浑厚滋润的意味。运用破墨法,一般后添的墨色要深于前墨色度,当然,也可以用淡墨冲破浓墨,甚至可以用水破墨、色破墨,使墨色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积墨法
积墨法是指传统水墨画技法中用墨分层次完成的方法。积是积累的意思,积墨法是湿墨和干墨的重疊,在山水、花鸟画中常用。这种方法通常是淡墨对浓墨的重叠,与破墨不同之处在于:每层墨干后再复加,达到浑然一体但又可层次分辨,增强厚重感效果,有时还可用于补救勾勒的败笔。潘天寿《听天阁画读随笔》云:“积墨需在杂乱中求清楚,清楚中求杂乱”,实乃积墨之奥秘。
(七)泼墨法
泼墨法,传为唐代画家王洽所创。指用大笔蘸大童的墨,以较快的速度运行于纸上(有时直接泼洒),使墨汁四处漫散的方法。此法能产生洇润淋漓变幻莫测之感。泼墨必须墨彩灵活鲜明,如层次不清,明暗不辨,或与物象结构脱节,墨色散乱,就失去泼墨的意义了。
(八)宿墨法
宿墨是指隔夜长久的墨汁。当宿墨幵始脱胶之际,既粘而浓黑,待与水融合后,笔痕犹存,自有一种烟雨氤氳之气。山水画家常用此法以提醒画面。在勾勒点厾中蘸清水,使点、线周围有水痕跑出留下水迹,颗粒状墨渣和水分离的特殊效果。另外,同新墨互用可产生对比,突出主要物象。由于宿墨的色感与新墨不同,机理不一样,使墨法的审美情趣又有了新的拓展。
(九)没骨法
没骨法传为南朝的张僧繇所创。其特征是不用墨线勾勒轮廓,而是直接用墨和色彩形成笔触表现物象的形态。笔法多以大笔横卧、擦中带柔以点a之法来完成。没骨法要求造型简练、下笔准确、笔触明洁;无论表现的是形还是色,用笔要肯定、要有骨力,一气呵成。
水墨画用墨与用笔同等重要,用墨手法亦较完备,技术上要.求很高。墨法最忌讳浊、平、俚、腻;浊指用墨过多,与用笔无联系,缺乏滋润的光彩;平指墨色单调雷同,缺乏清新鲜润的墨色。腻指积墨不得法,结果愈积愈多若板结状。
水墨画笔与墨互为表里,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笔是骨,墨是肉,两者不可分。黄宾虹认为“论用笔法,必兼用墨,墨法之妙,全以笔出”。因而对水墨画笔法与墨法的理解要有一个整体的观念,才能正确把握水墨画“笔墨”的意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米手绘网 » 拼音王国手抄报模板,https://www.xmcdw.com/html/article-1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