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取势的方法(中国传统绘画构图理论)
中国画对于构图的概念即是“六法”所称的“经营位置”,所谓的在乎情理之中而出于想象之外即是指绘画的章法如针对具体所为是无法前定的,往往随趣生发,其间主要规律即是注意虚实、轻重、繁简关系。陆俨少先生将其決窍归结为一个“间”字。即“虚实相间,轻重相间,繁简相同,—层隔一层,大层隔大层,小层隔小层,或则大层隔小层,层层相隔,章法自出。”山水画章法中首要的是取势,在《山水画刍议》一书中,陆俨少将取势法根据重点的不同归纳为五个字来形象说明,即“之”、“甲”、“由”、“则”、“须”。重点在纸幅中间,可用“之”字来取势,即下方开头偏右,稍上偏左,再上又偏心,再上又偏左,屈曲象“之”字形;如果重点在上面,可用“甲”字来说明:反之,重点在下面,可用“由”字来说明;如果景物偏在左边,右边轻虚,可用“则”字来说明;如景物重点在右边,左边轻虚,可用“须”字说明。也可用这几个“字”穿插合用,以达到变化多端的效果(图3-54)。
如果画面四平八稳,则不见气势。下面介绍三种取势的方法:
(1)险绝,指倒向一面的倾向性。如画面下方的坡脚重作右面,则上面峰头便应倒向左面,反之亦然。但总要有个重心,要把重心放到边缘的线上,过了这根线,失其重心就要掉下去,这样越是险,越行气势(图3-55)。
(2)欲擒故纵,即势欲向左倒,而下面的东西先向右倒,以聚其势。下面的势聚得越厚,则上面的势越足(图3-56)。
(3)平正取势,虽然左右平均,没有轻重欹倒,但上下却有虚实轻重的不同取势。总之,切忌平,势是从不平中来的。大的取势既定,小的局部也要有轻重,再小一点一线,都要为这个势服务,每下一笔,都要增益其势。总之章法千变万化,每因局部而牵动大局,决定在一个势上。要有倾向性,山水才有气势。一开引起一合,开合之间,要有一定的倾向。开是制造矛盾,合是统一矛盾。小开合包栝在大开合之间,也即是次要,盾包括仵主要矛盾之中。矛盾制造得越尖锐,统一得好,也就越有气势,艺术性越强,越有感染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米手绘网 » 拼音王国手抄报模板,https://www.xmcdw.com/html/article-1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