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素描的透视及其透视的基本术语
“透视”一词的英文翻译是“perspective”,其含义为透视法、透视图、景(尤指由近而远的)。人们对物象的日常视觉感受总是因空间的远近而产生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透视现象。绘画是以平面栽体进行空间表现的视觉艺术,它对物象的形状、结构、体量的透视表现需与日常的视觉感受达成一致。就此而言,它必须借用与日常感受相契合的视觉暗示所产生的视错觉来达到平面化的空间表现,因此,研究视觉的透视规律对于造型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视觉对物象构造的认知是通过构成其积量形态的轮廓线和内外结构线来把握的,因而处于空间维度里的物体的透视性质也直接体现在这些线性的表现因素之中。可以这样说,物象造型研究中的轮廓线、结构线与透视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我们所要了解的即是通常称之为线性透视的基础造型规律。
线性透视方法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为符合透视地表现对象,曾以画好格子的透明玻璃板放在眼睛正前方作为画面透视效果的参照,并在画面上作出等比例的方格,然后根据对象在透明玻璃板方格中的具体位置,依样在画面上把对象透视变化后的造型描绘下来,所得的形状就是透视形。这种早期的透视研究方法,逐渐总结发展出了线性透视的理论学科。
线性透视规律是物象结构特性表现中必不可少的理性框架,它使各造型要素妥当地附着于符合视觉常理的准确透视关系之上,如果结构造型分析中失去了透视依据,所有表现要素都将无从判断其存在的正确位置。因此,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各种效果图、预想图都是建立在透视学基础之上的,只有很好地掌握透视学才能正确表现物象的空间立体感(图2-15)。
对于结构素描中的透视理论学习,我们需有的放矢,即由于透视绘图学的学科知识体系精深,而结构素描对物象结构分析、空间构筑所需的透视学知识相对而言是其较为基础的范畴,并在实际运用中倾向感性判断,因而在此仅选择其中的基础槪念作里点介绍。
透视的基本术语
视点——观察者眼睛的位置。
视线——视点与物体上各个位置的连线。
站点——视点在基面上的投影点(即观察着站点的位置)。
基面——即地面或其他平面(桌面、台面等),是观察者和物体所处的基准面。
基线——画面与基面的交线。
视高——视点距基面的高度。
面高——垂直于某面的假设投影面
心点——视线中心垂直于画面的交点。
视中线——画面上过心点的铅垂线,视中线始终与基面垂直。
视平线——面上过心点的水平线,表示视点、灭点移动的轨迹也就是眼睛的高度线。
灭点——物体实际上的相互平行线,但由于透视在画面上却表现不平行,从而在画面中向远处引申而交于视平线上的消失点。
距点——物体画面呈45°角的平行线反映在视平线上的灭点(图2-16)。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米手绘网 » 拼音王国手抄报模板,https://www.xmcdw.com/html/article-1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