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手绘网小米手绘网

中国画的风格流派

中国画的风格流派

 

1.六朝三杰

指六朝时期的画家顾恺之、张僧繇、陆探微。顾恺之,东晋时人。擅长文学,工诗赋,有才绝、画绝、痴绝“三绝”之称。张僧繇,南朝梁时人。对绘画有独特创造,画山水不以笔墨钩勒,史称“没骨山水”,自成一家。陆探微,南朝宋时人,有名于时。其用笔有“连绵不断”的特点,称为“一笔画”。这三人各有特色,各具特长,时人称为“六朝三杰”。

 

2.徐黄画体

中国绘画的两大流派。宋郭若虚论“徐黄画体”云:“黄家富贵,徐熙野逸。”黄筌与其子黄居菜在五代蜀国为宫廷画家,多写宫苑所有珍禽瑞鸟,奇花怪石,故黄筌之花卉翎毛,画风艳丽细巧,有“富贵气”,故称“黄家富贵”。当时与黄筌齐名的徐熙,是江南处士,志节高迈,放达不羁,所绘汀花野竹、水鸟湘鱼、草木虫兽,妙入造化。徐熙作画注重墨骨钩勒,淡施色彩,流露潇洒的风格,故称“徐熙野逸”。两人都很有名,下笔成珍,形成了当时花鸟画的两大流派,史称“徐黄画体”。

 

3.五代四大家

指荆浩、关仝、董源、巨然。他们的画风,从唐代以来,形成一大变化,成为唐风进入宋格的一大桥梁。明王世贞说:“山水至二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四大画家之特色:荆浩之画雄伟、深厚、峻拔、坚凝;关仝之画雄伟、坚实,峭壁茂密;董源之画下笔雄伟,有崭绝峥嵘之势;巨然之画则趋于庄重朴实而沉静。

 

4.北宋三大家

指董源、李成、范宽三大画家。元汤M曾说……六朝至唐初,画者虽多,笔法位置,深得古意。自王维、张躁、毕宏、郑虔之徒出,深造其理。五代荆、关,又别出新意,一洗前习。迨于宋朝董源、李成、范宽三大家鼎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山水格法始备。”他们确实开了唐人所未开的余程。三大家之特点:董源之画平淡天真、朴茂静穆;范宽之画有坚凝厚重、雄峻茂密的特色;李成之画挺拔雄奇、富有变化,惜墨如金,别具一格。

 

5.米氏画派

中国画流派之一^为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所创之画风。画史上称“大米”、“小米”,或“二米”。中国的传统山水画,用笔多以线条为主,米芾则以卧笔横点成块面,称“落茄法”,打破了线条成规。其特点,能表达烟雨云雾、迷茫奇幻的景趣,世称“米氏云山”。米友仁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家传,善画无根树、朦胧云,每喜自题“元晖戏笔”。因父子均居襄阳和镇江,对潇、湘二水和金、焦二山的自然景色特别啕醉,故能画出水气蒸郁、烟雾弥漫的妙趣。此派为大写意风格,南宋牧溪,元代高克恭、方从义等皆师之,对后世影响甚大。

 

6.湖州竹派

中国画流派之一。画竹原以唐代萧悦、五代丁谦最有名,但无画迹传世。北宋文同、苏轼画竹著称于吋。元丰元年(1078)文同奉命为湖州(今浙江吴兴)太守,未到任,病故陈州(今河南淮阳);苏轼接任湖州太守,未几坐狱贬黄州。他们虽原籍隶属四川,但画史上皆谓为“湖州竹派”的始祖。米芾论及文、苏画竹特点:“以浓墨为面,淡墨为背。”元代画竹成风,李衔、赵孟颊、高克恭、吴镇、柯九思等人,都是湖州竹派的继承者,对后世影响很大。

 

7.南宋四大家

指南宋画院的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亦称“南宋四家”。四人中李唐略早,刘、马、发继承发展了他的画法,成为南宋画院的主要流派。他们的风格:李唐之画刚劲犀利,气魄雄伟;刘松年之画受李唐影响,倾向工整;马远、夏圭师法李唐,笔法刚劲简括,水墨淋漓,构图多局部特写,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其画风对明代的浙派和院体山水画有较大的影响。

 

8.元四家

元代山水画的四位代表画家的合称,指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人。四人同处于一个时代,年龄相近,他们的风格和特点:黄公望的画,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王蒙画山多至数十重,树木不下数十种,千岩万壑,郁然深秀;吴镇的画,山水苍茫沉郁;倪瓒画山水,所谓“天真幽淡,肃杀寂寞”,具有一种荒凉空寂、疏简消沉的趣味。四人画风虽各有特点,但主要都从五代董源、北宋巨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强调水墨在绘画上的表现,尚意趣,并结合书法诗文,对传统水墨画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9.浙派

明初绘画派别之一。其代表人物戴进,上承南宋院体画家李唐、马远、夏圭等画风,善画山水,亦工人物、花卉。因戴进是浙江人,故称这一画派为“浙派”。吴伟亦工山水、人物,为“浙派”的盟主,用笔雄健豪放,纵横自如。明末蓝瑛为浙派殿军,擅长画山水、花丼,初年秀润,晚年笔力苍劲,学者甚众。

 

10.明四家

指明代中期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人。他们都在苏州从事绘画活动,因苏州为古吴地,故又称“吴门四家”。四人中沈周、文徵明都擅长画山水,上承北宋山水画的传统;唐寅,山水、人物都很擅长,他以南宋院体为法;仇英以作工笔人物、青绿山水见称。四人各有所长,先后齐名,对后世颇有影响。沈周、文徵明画风较近,后来发展形成了吴门派。但除沈周、文徵明有师承关系外,唐寅、仇英各有风格。因此,吴门四家并非一个画派之称。

 

11.吴门画派

简称“吴门派”,中国画流派之一。明代沈周与其学生文徵明,画山水崇尚北宋和元代,与取法南宋的浙派风格不同,盛行于明代中期,从学者甚众,著名的有文伯仁、文嘉、陈道复、陆治等,他们均为苏州府人,苏州别名“吴门”,因称吴门派。在当时的画坛占有重要地位。

 

12.松江画派

简称“松江派”,中国画流派之一。明代晚期松江府治(今属上海市)下三个山水画派的总称。一是以赵左为首的,称“苏松画派”;二是以沈士充为首的,称“云间画派”;三是以顾正谊及其子侄辈称的“华亭画派其中“苏松派”和“云间派”都导源于宋旭,赵左和宋懋晋同师宋旭,沈士充师宋懋晋,兼师赵左。这些画家,多是松江府人,风格互有影响,故总称“松江派”。

 

13.南陈北崔

明末清初画家陈洪绶和崔子忠以画人物著称。他们对人物的造型都较奇特,他们有共同之点,作人物的面貌和身形都夸张变形,不太合比例,但富有装饰性。因陈洪绶是浙江诸暨人,故称南陈。崔子忠是山东莱阳人,故称北崔。二人并称“南陈北崔”。

 

14.清初四高僧

又称“四僧”,指明末清初四个出家为僧的画家,他们是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和渐江(弘仁)。四人皆明末遗民,八大山人和石涛,系明宗室,后出家为僧。髡残号石溪,与石涛并称“二石”。四人均深通禅学,寄情书画,各有独特造诣。他们都竭力发挥其创造性,反对摹古,力求创新。其特点:石涛之画,奇肆超逸;八大山人之画,简略精练;髡残之画,苍古淳雅;弘仁之画,高简幽疏。他们的画风对后来的“扬州八怪”以及近现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画家有较大的影响。

 

15.清初六家

清初山水画家王时敏、王鉴、王晕、王原祁、吴历、恽寿平六人的合称。亦称“四王、吴、恽”。他们继明代董其昌之后享有盛名,领导画坛,左右时风,当时被目为“正统”。其中尤以“四王”的画风,称盛于画坛。同时,他们都是宫廷画家,提倡师法古人。王时敏为淸代画苑之首,王翬是他的学生,王鉴和王时敏是同乡,并属亲族。王原祁是王时敏之孙,康熙九年进士,曾供奉内廷,充当画谱总裁官。“四王”提倡摹古,笔法超凡,功力极深。吴历和王晕同学于王时敏门下,工诗善画,气韵高雅。恽寿平原善画山水,后见王晕作品,自想不能超过王晕,便弃山水,专攻花卉,别幵生面,名盛一时。他们的画风直到清末仍有影响。

 

16.新安派

明末清初山水画流派之一。以安徽歙县人弘仁(渐江)、休宁人査士标、汪之瑞和孙逸为代表。因歙县、休宁、祁门、绩溪、夥县一带古属新安郡,故被称为“新安派”。弘仁之画,萧疏高简;査士标之画,用笔爽利,气韵荒寒;孙逸之画,闲雅轩畅,蔚然天成;汪之瑞之画,皴多麻皮,落笔如风雨。四家之画,各具特色。《国朝画识》称为“新安四大家”。

 

17.金陵八家

明末清初龚贤、樊圻、高岑、部詰、吴宏、叶欣、胡槌、谢荪八人的合称。他们的绘画题材和风格不尽相同,但因聚居金陵(今江苏南京),皆有一定时誉(以龚贤最著),故合称“金陵八家”。他们的特点•.不受摹古之风的影响,且能从实际生活经历和自然环境中得到启示,作品的写实性较强,有着不同程度的创造。他们的画法主要是继承五代、两宋时期的传统,并有所发展和变化。他们大都隐居不仕,往来于江淮之间,以卖画为生。他们又常常聚在一起,以诗文书画相与酬唱。

 

18.杨州八怪

清乾隆间寓居江苏扬州的代表画家的总称。一般指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_、郑燮、李方膺、罗聘。实际上不止八人,还有高凤翰、边寿民、闵贞等。作画多以花卉为题材,亦画山水、人物,主要取法于陈道复、徐渭、朱耷(八大山人)、原济(石涛)等人,能不拘前人陈规,破格创新,抒发真情实感;又都能诗,擅书法或篆刻,讲究诗书画的结合,和当时流行画坛的尚古模拟之风,有所不同,被时人目为“偏师”、“怪物”,遂有“八怪”之称。此派不仅对近代写意花卉画的意趣和技法有相当大的影响,而且直至现代的齐白石、陈师曾和徐悲鸿、潘天寿、来楚生等,都从某个侧面对之有所汲取。

 

19.清末三大家

指任伯年、吴昌硕、赵之谦三人。清代的花鸟画,从乾隆以后,曰趋衰退。在技法上尚能称雄的有任伯年,长于钩勒,师古而能创新意。吴昌硕、赵之谦别开近代绘画的新局面。他们致力以金石篆籀之趣入画,又善诗工书,别开蹊径。

 

20.岭南派

现代画派之一,为广东画家高崙(剑父)所创。他曾留学日本,从东西洋绘画艺术技巧中吸取其长,自成一格。作风写实,擅长逸笔,也画工笔,力遒韵雅,用笔泼辣,色彩鲜丽,有浓厚的岭南情调。时与高奇峰、陈树人有“岭南画派三杰”之称。

 

21.南北宗

明代画家黃其昌等所提倡。他们把唐代李思训和王维视为“青绿”和“水墨”两种画法风格的始祖,并从此倡中国山水画分“南北宗”之说。南北宗原是指佛教史上的宗派,“南顿”、“北渐”是禅宗用来表示认识和领悟快慢的。董其昌借用这种划分法,标榜了“南宗画”即文人画出于“顿悟”,因而视为“高超绝伦”,“有士气”;同时,以为“北宗画”只能从“渐识”,也就是从勤习苦练中产生,受到轻视和贬斥。清代方薰也认为,顿者根于性灵,渐者成于力行,前者重在领悟,后者重在功夫。他们认为,南宗始于王维,始用渲淡,一变钩斫之法,其传为荆浩、关仝、董源、巨然、二米以及元之四家等。北宗则始于李思训父子,风骨奇峭,挥扫躁挺,传至宋之赵伯驹、赵伯骑以及马远、夏圭、戴进、吴伟等。这些分宗之说,虽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研究和系统化不无启发,但有许多是主观臆断。

 

22.画院体

简称“院体”、“院画”,中国画的一种风格。一般指宋代翰林图画院及后来宫廷画家比较工致一路的绘画,亦有专指南宋画院作品,或泛指非宫廷画家而效法南宋画院风格之作。这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宫廷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因时代好尚和画家擅长有异,故画风不尽相同而各具特点。鲁迅说,宋的院画,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

 

23.文人画

我国绘画史上的一个专称,也称“士大夫写意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抒发“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其作品大都取材于山水、古木、竹石、花鸟等,表现手法以水墨或淡设色写意为多。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创造。历代文人画对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以及对水墨、写意画等技法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米手绘网 » 拼音王国手抄报模板,https://www.xmcdw.com/html/article-1061.html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