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技法与形制
1.工笔
中国画传统的画法之一。相对“写意”而言,亦称“细笔”。工笔画用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澈入微,要用极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如宋代的院体画,明代仇英的人物画,清代沈铨的花鸟走兽画等。
2.写意
俗语“粗笔”,与“工笔”对称,中国画技法名。属于简略放纵一类的画法。要求通过简练概括的笔墨,着重描绘物象的意态神韵,来表达作者的意境。如南宋梁楷、法常,明代陈淳、徐渭,清初朱耷等,均擅长此法。宋代韩拙说:“用笔有简易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细者。”前者乃指“写意”。
3.泼墨
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相传唐人王洽每于酒酣作泼墨画。后世泛指笔势豪放、墨如泼出的画法为“泼墨”。
4.白描
中国画技法名,源于古代的“白画”。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用于人物和花卉画。如宋代李公麟的《维摩诘像》、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等。
5.没骨
中国画技法名。不用墨线钩勒,直接以彩色绘画物象。五代后蜀黄筌画花钩勒较细,着色后几乎不见笔迹,因有“没骨花枝”之称。北宋徐崇嗣效学黄筌,所作花卉只用彩色画成,名“没骨图”,后人称这种画法为“没骨法”。另有用青、绿、朱赭等色,染出丘壑树石的山水画,称“没骨山水”,也叫“没骨图”,相传为南朝梁张僧繇所创,唐杨升擅此画法。
6.钩勒
中国画技法名。用笔顺势称“钩”,逆势称“勒”;也有以单笔为“钩”,复笔为“勒”以及称左为“钩”,右为“勒”的。通常指用线条钩描物象轮廓,不分顺、逆、单、复,称为“双钩”。钩勒后大都填着彩色,在技法上与“没骨”、“点簇”相对,一般使用于精密工细的花鸟画。
7.皴法
中国画技法名。用以表现山石和树皮的纹理。表现山石的皴法主要有披麻皴(亦称“麻皮皴”,董源、巨然用之,有长短之分)、雨点皴(亦称“芝麻皴”,形大的称“豆瓣皴”,范宽用之)、卷云皴(李成、郭熙用之)、解索皴(有直解索、横解索,诸家用之者多,王蒙一变为细长飘曲之状,称“游丝袅空法”)、牛毛皴、荷叶皴(赵孟頫用之)、铁线皴(唐人用之)、长斧劈皴(许道宁用之,亦名“雨淋墙头皴”)、小斧劈皴(从李思训小钩笔发展而来,李唐、刘松年用之)、大斧劈皴(李唐、马远用之)、带水斧劈皴(夏圭用之)、鬼脸皴(荆浩用之)、米芾拖泥带水皴(先以水褊抹山形坡面大小之处,用蘸墨横点出,亦称“落茄法”〉、弹涡皴(阎次平用之)、刮铁皴(吴镇用之)、折带皴(倪瓒用之)、泥里拔钉皴(夏圭师李唐之法,江参喜用之)、骷髅皴、破网皴(吴伟用之)、刺梨皴(由豆瓣皴出,巨然用之)、马牙皴(李唐用之)、马牙钩(李思训、赵千里等人用之,用于青绿山水)。表现树身表皮的皴法,有鱗皴(松树皮)、绳皴(柏树皮)、交叉麻皮皴(柳树皮)、点擦横皴(梅树皮)、横皴(梧桐树皮)。上述皴法,乃历代画家根据山石的地质结构外形、树木的表皮状态,而创造的表现形式,后人列为程式。随着自然界的变迁改造和绘画技法的演进,各种皴法将不断发展。
8.手卷
书画横幅装裱的一种形制。装成的手卷自左至右卷拢,展开时便于案头观赏,但不宜悬挂。
9.桂轴
书画装裱的一种形制,也叫“立轴",上装天杆,下装轴,中部称“画心”。主要便于悬挂观赏。
10.条屏
我国传统绘画的形式之一,原指画在屏风上的装饰性绘画。后来演变为成组装裱的挂轴,每组有四条、八条、十二条等数。其中亦有几条相接构成一幅画面的,又称“通景条屏”。
11.斗方
中国书画的一种式样。通常以正方形较多,大小为四尺宣纸的八开或十二开不等。
12.册页
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式样。因画身不大,亦称“小品”。有正方形,也有长方竖形或横形。有推蓬式、蝴蝶式、经摺式三种。也有裱成单片的,称为“散装”。一般册页均取双数,少则四开、八开、十开,多则十二开、十六开,也有二十四开。册页外镶边框,前后添副页,上下加板面。欣赏、携带、保藏,均较方便。
13.题跋
在书画、碑帖、书籍前后,题上文字称为“题跋”。一般把写在前面或后面的文字称“跋”,有作者自题跋,有同时人题跋和后人题跋。内容有考订、评论、赞咏、记事之类,体裁则散文、诗词都有。题跋对考证和了解作品的内容、创作过程、流传情况等有极大用处,对鉴定作品的真伪也有所帮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小米手绘网 » 拼音王国手抄报模板,https://www.xmcdw.com/html/article-1059.html